武氏祠里探古迹 还是济宁有“石”力!(上) | 藏于村落的千年秘密

2024年02月11日15:25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作者:朱可鑫

济宁新闻网讯 (记者 朱可鑫)济宁市嘉祥县,现纸纺镇武宅山村北,见证了1800多年的文明传承的古迹:武氏祠,正静静坐立于此。

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 朱可鑫 摄

1961年,武氏祠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西安碑林、敦煌莫高窟同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翻开中外世界艺术史书册,属于中国篇章的武氏祠与西方帕特农神庙、蒙娜丽莎具有同等地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取自武氏祠原版画像石的“孔子见老子图”徐徐展现在地球村众人面前。

一处现存于济宁村镇中的汉代家族祠堂,魅力何在?

千年故事的一角,从一位汉代儒士武梁说起。

觅丝缕踪迹 寻石碑之源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一天,距京师洛阳千里之外的山阳郡,远道而来的使者向儒士武梁转达郡守邀请:希望他出仕为官,许以厚禄。面对使者的极力劝说,武梁颔首不语,飘然而去。

此后,武氏墓群石刻(武氏祠)保存下来的武梁祠西壁上,这一情景被记录下来:“县功曹”屈于车前向“处士”施礼,“处士”泰然自若,徐步前行。

武梁祠西壁一窥,透过石碑,看到千年前古人刻画下的恢弘历史图景。 朱可鑫 摄

汉代选拔官员实行举孝廉制度,行孝突出的人可通过推荐出仕做官。武氏一家世代为官,是显赫一方的官宦人家,民间又崇尚“厚葬为德,薄终为鄙”。建于公元2世纪东汉晚期的武氏家族墓地(武氏祠)正是这种社会风气的产物。

武氏家族墓地的整体结构为:前首是狮子,后是石阙,然后是神道,通往诸墓。每座墓最前是墓碑、祭坛,其后为祠堂,最后是坟墓。

关于武氏家族墓地,其记载最早出现于北宋《集古录》提及的武梁祠,历代学者研究发现,武梁祠周围还存在至少三座武氏家族成员的祠堂,另外还有石阙、石碑和石狮。以前这一切被统称为“武家林”,如今这组建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石刻建筑艺术珍品,作为文化遗存已被定名为:“武氏墓群石刻”,后世俗称“武氏祠”,学者们也常沿用“武梁祠”代指整个武氏祠。

湮没千百年 再现人世间

公元1786年,夏秋之际,黄河南段屡现险情,河堤抢修完成后,运河河官黄易在济宁嘉祥查阅县志时,发现一段记载:“县南三十里紫云山西,汉太子墓石享堂三座,久没土中。”黄易好古,尤谙金石,随即前往。而后推断,石刻并非汉太子墓,而是已经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武氏祠。

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两展馆之间,“武家林”神道掩藏其下。 朱可鑫 摄

除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其《集古录》中最早记录了武氏祠中两方汉碑的内容。北宋金石家赵明诚在《金石录》中也有记载:“武氏有数墓,在今济州任城……”

之后,北宋金石家洪适根据武梁碑的碑文记载将其命名为《武梁祠堂画像》,这是武氏祠堂第一次有正式命名,他期待“后人身履其壤,会能因斯言以求是”,即后世之人能亲自到访此地,去印证他的说法。

世事难料。靖康之耻,金兵南下。为抵御金人,宋人无奈开决黄河大堤,取泗水,入淮河,嘉祥黄水泛滥,以致当年相当精致、完整的石室最终湮没于地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清乾隆五十一年,六百年后,洪适期待已久的后人终于出现。黄易拨开时间累积的厚土,武氏祠重见天日,再一次震惊了金石学界。

黄易在武氏祠发掘的石刻与隶书,前人都未曾有记录。武氏祠的重现引起了轰动,往来观摩、传拓者络绎不绝,黄易对古物的保护心生隐忧,后号召金石界乃至社会各处发起众筹,上至一品大员下至门吏乡人,纷纷解囊,身为五品官员的黄易却拿出了十四万钱,是最多的那个。

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第二展室一角,大部分石壁上的刻画内容紧密而丰富。朱可鑫 摄

不仅如此,石碑被发掘后,击扑之声晓夜不绝。在黄易的督促下,工匠们精心毡扑,大量拓片从嘉祥流向全国,引发了众多文人的寻访与讨论。黄易还根据自己的访碑经历创作出《紫云山探碑图》,作品广为流传,进一步激发当时的金石名流对流传着“天下石碑半济宁”说法的武氏祠所在地的神往。

凭借对武氏祠的发现与保护、拓本以及紫云山探碑图等作品的交流品鉴,黄易身在山左,影响却遍及整个大清,以及后代文人对武氏祠石碑的提拔与论述。以武氏祠为代表,前人的文化创造开启了中国文人艺术的一个重要领域。

公元1802年,黄易病逝于济宁运河道台任上,享年59岁,与武氏祠结缘的后半生,为其耗尽心血资财。后世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即便在最困顿的日子,黄易也未曾典当过任何收藏,对挚爱的武氏祠拓片更是视若珍宝。

黄易发掘保存的石刻,依旧留有出自汉代匠人之手的细腻线条,跨越时空赋予着武氏祠“鲜活的生命力”。 朱可鑫 摄

文字是文明传承的基础,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正是依靠文字。竹帛难存,金石永固,碑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强大载体,成为后世梳理文化脉络、刊正文本的重要线索。

武氏祠堂如今遗存一对石阙、石狮、三块墓碑、四座祠堂。历代学者们试图探究“武家林”原貌,可历经了一千八百多年的风雨,石刻构件多有缺损、遗失,最终复原完成的三座祠堂中,武梁祠是唯一可以确定身份的,但武梁碑的下落至今不明,成为千古悬念。翻开史书,专家们找不到任何关于武梁的详细记录。他留下这座祠堂,转身而去。

但武梁或许不知,那些生动再现跨越近两千年人物故事的石刻画像,随着朝代变迁、岁序更替,将成为一部表现中国人精神宇宙的史诗性作品,更是一部錾刻在石头上的《史记》,成就了绵延千年的学术传统。

一个立足中国、影响世界的武氏祠,其精彩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武氏祠里探古迹,下篇将带您通往一扇千年前的艺术之门,探索中华文明之源,以“石”为记,窥见古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与表达、中华文化的根基与发展脉络。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