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两部门“强强联手”出实招 招投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022年03月30日15:34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作者:王心融

济宁新闻网3月30日讯(记者 王心融)今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宁市优化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有关情况。

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打造一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 持续优化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

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自2019年牵头、2020与市住建局共同牵头、2021年与市发改委共同牵头济宁市招标投标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以来,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锚定公共资源交易“零跑腿、零成本、零接触、零差评”的“四零”目标,倾力打造一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各项工作提档升级,全力优化济宁市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2021年全市累计完成各类交易项目7748个,交易金额1405亿元,同比增长了31%。2021年,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营商环境先进集体”。

坚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让数据多跑路,让各方交易主体“零跑腿”。一是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建成涵盖所有交易类型、纵向联通各县市区、横向联通各行政监管部门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平台体系,实现了从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发布、开标、评标、中标通知书发放、合同签订、资料归档等26个节点全流程“无纸质”,相关交易主体“零跑腿”,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的做法被国家发改委予以推广;二是深化“一网三平台”建设;三是实行“不见面”开标;四是开发上线电子保函平台;五是升级投标保证金代收代退系统;六是创新开发“电影院选座式”开标评标场地预约新模式;七是在全省率先开发启用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八是建成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分析系统;九是去年7月份上线运行了“标立通”微信小程序,实现了实体介质版CA证书向手机端虚拟数字证书的跨越,手机端数字证书在具备招投标文件电子签章、投标文件解密、开标等基本功能的同时,又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手机端电子保函开具、专家就近选择评标地点等“掌上办”功能,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向“掌上办”“智慧化”迈进。

坚决落实“放管服”改革各项要求,最大限度为企业减轻资金压力,实现交易“零成本”。一是全面取消进场交易项目的招标文件工本费、CA数字证书和电子签章等费用,免收简单小额工程项目的投标保证,对信用良好企业降低保证金交纳比例,可为投标人每个项目至少减少直接成本1000余元;二是研发了投标保证金分节点退付系统,评标结束后即退付中标候选人之外的保证金;中标公示期满无异议,即退付中标人以外的保证金;合同签订后,即退付中标人保证金。大大缓解了投标企业资金周转压力,该投标保证金分节点退付系统的做法被国家发改委予以推广;三是通过“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审、专家就近参评协调系统、电影院选座式开评标场地预约等一系列电子化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环节的费用能省则省、能减则减、能免则免,为企业节约了差旅、工本、餐饮等投标费用,最大限度的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

坚持防范化解廉洁风险,使各方交易主体及中心工作人员“零接触”。一是按照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工作部署,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在封闭评标区,打造远程异地示范评标室,专用于远程异地评标,包含2间评标室、16台机位,配备了远程视频数据化会议终端、专家云签设备。二是上线运行济宁“云视通”公共资源交易数字见证平台,实现数据实时汇集、全程监控、实时记录、动态反馈的“一张网”布局,变传统的“一人一标”现场见证为“一人多标”数字见证,提高了公共资源交易见证数字化水平和效率,避免了与评标专家近距离接触可能带来的廉政风险。目前,全市80%以上的县市区公共资源交易均已实现了数字见证,该数字见证模式做法被国家发改委予以推广。三是在全省率先开发上线了公共资源评标专家费在线支付系统,并已在市县全面应用,避免了代理机构与评审专家的直接接触,防止了劳务报酬发放过程中的廉政风险,已累计支付182笔,金额16万余元。四是丰富和完善“标立通”微信小程序,研发评标专家小助手功能模块,实现专家扫码自助签到、自助采集数字签名、自助找回登录密码,避免了评标专家与相关工作人员的正面接触。

坚持服务至上,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模式,实现交易各方主体对交易中心“零差评”。一是创新开发“易博士”线上、线下双线智慧服务新模式,制作常见问题卡通动漫,线上实时语音互动,动画解答各类问题,自动侦查围标串标行为,预警专家异常评分,电子清标等功能,线下实体机器人引领参观,互动问答、播放动画、路径导航。获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二是适应新形式宣传工作要求,创新构建包括微信、微博和抖音的“两微一抖”新媒体宣传和知识普及体系,三者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专人负责,定期更新,微信公众号侧重发布创新成果,已发布81篇;微博侧重高速传播行业新闻,广泛宣传经验做法,已发布243篇;抖音侧重普及公共资源交易常识,展示交易中心服务形象,已发布31篇。公共资源交易新媒体宣传体系的建成,拉近了公共资源交易与企业群众的时空距离,普及了公共资源交易知识,宣传了便民惠企的政策,展现了公共资源交易良好形象,获得了投标企业和办事群众的点赞和好评;三是建立服务济宁市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对全市重点项目实行标前主动对接、标中精细服务、标后跟踪回访,为交易各方提供全链条“店小二”式周到服务,一对一服务了40个重点项目,保障了项目招投标顺利推进;四是建立了市长热线处置机制、舆情处置机制、窗口服务考核机制,对所有涉及的投诉、举报、舆情信息等归口管理,及时转办、督办、回复,处理满意率达100%,开发了异议投诉在线提交模块,加深了全流程电子化程度,被国家发改委予以推广。

下一步,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将持续深入推进全流程电子化进程,按照我市“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工作要求,对标全国最先进地区,持续发力,不断推动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提档升级,并加快向“智慧交易”、“掌上交易”迈进。

济宁市发展改革委:招标投标领域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市发改委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国家、省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积极履行部门职能职责,聚焦堵点、难点,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全程电子化、交易服务便捷化、交易行为规范化、交易流程标准化”;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建立健全了招标投标领域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持续加强部门监督监管,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形成高效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强化政策落实,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运行机制。一是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规则,制定了涵盖工程建设项目、政府采购、资源、产权等8个门类、32个子项的市级公共资源交易目录,推动全市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实行目录管理,鼓励目录外的项目进入平台交易,做到“应进必进”“能进必进”;同时,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梳理规范各领域公共资源交易规则,进一步适应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发展趋势。二是加大招标投标制度规则清理整合,2021年组织开展招标投标制度规则清理整合工作,梳理各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招标投标制度规则42件,废止有关市级招标投标文件11件,汇总形成了文件目录,在市发改委网站“优化营商环境”专窗进行公开;三是持续开展工程领域招标投标专项整治,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深入开展工程项目招标投标领域专项整治工作,对违法设置限制、排斥不同所有制企业参与招投标等问题进行清理整顿。推动各行政监督部门加强公共资源交易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模式,实现交易服务与行政监督的有效衔接。

优化平台建设,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一是推进平台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公开共享为重点,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信息依法公开,各类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在法定发布媒介、指定发布媒体和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同步发布;二是开展远程异地评标,以推动省域内远程异地评标工作试点为抓手,推进、完善我市异地评标工作,全面实现市域内市与县、县与县之间远程异地评标。先后完成了与省交易中心、潍坊市、威海市、滨州市的跨地市远程异地评审项目7个,市域内远程异地评审项目212个;三是推进招投标领域信用建设,通过整合住建、水利、交通、自然资源各领域的信用信息,建立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信用信息平台,归集、公开8900余个交易主体的信用信息和诚信得分,在评审环节作为加减分因素应用,维护了公平、诚信的交易环境,得到了各市场主体的一致好评。

加强部门联动,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系。一是建立了营商环境问题线索和意见建议常态化征集机制,开通了优化营商环境意见建议征集栏目,建立市场主体意见征集机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以意见建议倒逼改革,不断改进管理,提升服务;二是畅通招标投标异议、投诉渠道,督促各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建立完善异议、投诉受理、转办、查处、反馈、公开等工作机制,规范投诉处理程序,明确各行政监管部门的职责范围,以清单形式列明投诉处理职责分工、责任科室、联系电话等信息,去年市有关部门共受理投诉3起,均圆满处理完结;三是推进部门协同监管,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的通知》(济发改公管〔2021〕218号),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建立部门监督协同机制,通过部门协同监管、联合执法,共享共用信息资源,形成高效监管合力,确保交易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

下步工作中,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将持续开展工程领域招标投标专项整治活动,强化部门协同,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优化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的成本,精准发力推动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