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救护队》第二十二章 延河滔滔赞名医 太行巍巍慰英魂

2019年07月09日09:02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作者:杨义堂

林可胜一行从重庆乘坐军用飞机到西安,然后从西安乘坐第一大队的救护车到延安去。

红十字会第一救护大队的司机拉着他们,熟门熟路地来到延安城北李家洼村的中央医院,在石头砌的大门垛旁边,有两个士兵站岗,看到是红十字会的汽车,士兵打了敬礼放行。

汽车在院子里停了下来,林可胜和大家下了车,看到医院面积很大,有一排新建的石窑洞和不少平房,后面的山上还有三排土窑洞。

看到红十字会的汽车来了,一位女护士高高兴兴地过来和他们打招呼,认为是一批红会新来的医生,热情地领他们到石窑洞里去。

金茂岳正在窑洞里面给病人检查,领着客人来的女护士大声说:“金主任,你们红十字会又来了一批新大夫,快来看看吧!”

金茂岳扭头一看,赶紧站了起来,“哎呀,我的天哪,这哪里是新大夫,这是我们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林总队长!”

金茂岳对病人说:“大家下午再来看病,我有重要的任务。”

林可胜说:“别这样,金队长,就当我们是新来的医生,我们一起给大家把病看完,然后再说话。”

林可胜、张先林、周美玉、杨固等中外专家们一起取来听诊器,给病人诊断,写病例。很快,病人都看完病走了,他们才开始说话。

金茂岳一时竟高兴得说不出来一句话来,让护士从食堂借来几个大碗,倒上热水,让大家喝水。

早有人通报了中央医院院长傅连璋,他也赶过来会见林可胜一行。

傅连璋院长说:“多亏了你们红会,我们中央医院里的家当,都是你们红会送来的呢!一个小型X光机,要凑够一批人,才能去借发电机,然后拍片子。”

林可胜环顾四周,感慨道:“没想到延安这边条件艰苦到这种程度,有什么需要救护总队帮助的,尽管说。”

傅连璋又说:“你们的金主任在延安这里可挑大梁了,他是延安的‘一把刀’,给延安的干部和百姓们看病,还给毛泽东的妻子江青、林彪的妻子、贺龙的妻子接生孩子,他亲自接生的孩子有两千人了,边区政府授予他‘先进妇女工作者’称号呢!”

王媛媛哈哈笑了起来:“金队长这个荣誉很不错!”

林可胜白了王媛媛一眼,“别瞎闹!”

金茂岳一下子想起来在协和的气氛,高兴地说:“王媛媛的笑声还是那么亲切!林总队长,我这里可有几张好东西,你们看一看!”

说着,他从橱子里拿出几幅字来,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题写的字。

毛泽东的题词是:“努力救人事业。毛泽东敬题金大夫”。

朱老总的题词是:茂岳同志留念:不但医人,还要医国。朱德。

周恩来的题词是:为边区卫生工作创新纪元。茂岳主任,周恩来。

大家都围上来,赞不绝口!   

林可胜若有所思的说:“不但医人,还要医国。朱老总他们说得多好啊,国统区那边,要是都像延安这样重视红会救护队就好了!这些题字,不仅是对金大夫说的,也是对我们全体红十字会救护队员们说的啊。”

傅连璋一拍手,说:“我倒忘了,毛书记多次夸奖你们红会,今天你们来了,我去请他,看他有没有时间见你们!” 

林可胜迟疑地问道:“这样好吗?我们就不见他了吧,他那么忙。”

金茂岳说:“没事的,毛书记经常到医院里来,我也经常到他那里去。”

傅连璋去通报毛书记了,金茂岳高兴地说:“最近延安在搞整风运动,毛泽东在大会上说‘有些阴风是从防空洞里来的,如果你不信,可以问问金大夫。’他的一本单行本《改造我们的学习》也印上了这句话。毛泽东有肩周炎,许多人都看不好,我晚上在他那里,看到他写字的时候,肩膀对着窑洞里面的一个潮湿防空洞,防空洞里向外散发冷气,就让他调换了一下位置,肩周炎慢慢就好了。”

林可胜赞叹道:“好啊,你在这里做的真不错!”

突然,院子里传来一声响亮的湖南话:“金大夫的上级来了,我一定要来看一看啊!”

金茂岳连忙起身说:“快,毛书记来了!”

大家刚起身,毛泽东已经低头进来了,只见他身材高大,穿着破旧的灰色土布衣服,腿上还打着两个大补丁。一见面,毛泽东就低下头,紧紧握住了林可胜的双手!

林可胜抱歉地说:“毛先生怎么来了,您那么忙!”

毛泽东呵呵笑道:“我怎么能不来呢,蒋介石8月初来到西安要见我,我说感冒了,不见!你们是医生,就是感冒了也要来见,怎么能讳疾忌医呢?”

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

毛泽东幽默地说:“我一直想找个机会感谢你们红会,给延安的医院送来了药品和器械,还有金大夫这样的好医生,不像他蒋介石,老是封锁我们,要把我们困死在这山沟沟里!你们这一来,他老蒋的计谋就完蛋了!”

“哈哈哈——”,大家又是一阵笑声。

没想到毛书记这么平易近人,喜欢同身边的人开开玩笑,调节气氛。林可胜感到很亲切,一下子没有了刚见面的拘谨,大着胆子说:“我读过毛先生的书,《论持久战》。”

毛泽东感到有些惊讶,也有些欣慰,开心地问道:“怎么样?请林先生批评一下嘛!”

林可胜一五一十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您写到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灭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真是太好了!”

毛泽东一听,更加高兴:“这样说,林先生很赞成喽?”

林可胜佩服地说:“不仅是赞成,还很钦佩啊!”

“好啊,”毛泽东微笑着说:“那我们就是同志喽!我们要等到抗战胜利、建设新中国的那一天!”

林可胜点点头,高兴地说:“毛先生有信心,我也有信心!”

毛泽东开玩笑说:“林总队长要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给与更多的支持才行,我们一样抗日,受他老蒋的挤兑,日子难过呢!”

周美玉插话说:“新四军军医处里的医生也是我们林总队长派去的,药品和器械都是一样供应。”

毛泽东伸出一个指头,说:“只是一样供应,那可不行,要给我们开小灶,你那里是金大夫的娘家,我这里是婆家,我们都来支持金大夫的工作,好不好啊?”

林可胜大声说:“好,我们都来支持金大夫的工作!”

毛泽东神采飞扬地说:“你们帮了共产党大忙了!将来我们胜利了,应该给红十字会记上一大功!”

林可胜谦虚道:“什么功不功的,这是我们红会救护总队的本分嘛!不管什么党,只要抗日的军队,我们都会不遗余力。”

毛泽东点头:“好啊,一言为定呀!”

林可胜说:“一言为定!”

毛泽东说还有会议,便匆匆走了,林可胜在傅连璋、金茂岳的陪同下,参观了延安的中央医院和安塞的边区医院,决定回去以后,给予延安更大的支持。

结束了对延安救护工作愉快而满意的检查,林可胜和张先林决定带着大家继续去山西晋东南地区,那里有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一大队的3个小队,在为八路军129师、120师和115师服务。

他们一行乘汽车来到黄河岸边,找了一条木船渡过了黄河,然后在河东的村庄雇了两辆毛驴车,坐着毛驴拉的小板车,向八路军的根据地前行。

小毛驴在山路上“嗒嗒嗒”飞跑起来,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崖,急转弯一个接一个。林可胜看着山路两旁连绵起伏的大山出神,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一次坐这种小毛驴车,杨固、甘道扬两个老外和北平城里富家小姐出身的王媛媛都十分兴奋。随着山路的颠簸,杨固呼唤上帝的喊叫声和着王媛媛的尖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惊起了一片片山间的鸟雀。

周美玉是一位朴实的姑娘,她曾在河北正定的乡下工作过,又经过这些年救护总队出生入死的考验,与旁边尖叫中的人们相比,越发显得沉稳大气。

她想起了在河北时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墨树屏,突然“噗嗤”一声笑了起来。

张先林回过头问到:“美玉,笑什么呢?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也让我们一起乐呵乐呵。”

周美玉忍不住笑说:“我想起墨树屏了,他一个大男人,走路的神态和说话的声音都像个女人,真是笑死我了!”

耳旁风声呼呼而过,张先林不顾颠簸,大声说:“他还会绣花呢,在山西出国之前,就靠绣花养活自己。”

杨固从没听说过男人会绣花,惊讶得不亚于这山路的颠簸度:“oh,my god!竟然还有这样的一个人,我一定要认识一下他!”

周美玉迎着风,朗声说:“可是他心地善良,很愿意帮助别人,还经常照顾我呢!”

张先林哈哈大笑:“他还爱热闹,心无城府,在荣独山和林飞卿的婚礼上,把我写的一首打油诗抢了去,在婚礼上活灵活现地大声朗读,那神态,仿佛就在眼前!”

林可胜也忍不住夸赞:“我觉得墨树屏业务非常棒,做手术十分细心,就是不爱说话。”

王媛媛撅撅嘴,脆脆的声音在山谷里像银铃一样好听:“那是和你在一起,你是教授、院长,墨树屏私下里可热闹了!我都有点儿想他了!”

“我也想他了呢!想起他,就想起快乐的协和岁月。”往昔的岁月总是让周美玉留恋不已。

“那还不简单,我们很快就能见到他了,见到他,让你们俩留在山西一大队,天天陪着他。看你们烦不烦!”张先林打趣道。

“不烦,”周美玉真心说,“他呀,就像一个快乐的活宝儿,逗你笑的时候自己还不知道呢!”

“墨树屏竟然还是这么一个人?”林可胜像发现了新大陆,充满向往地说,“嗬,你们大家这么喜欢他,我这次一定要好好会会他!”

毛驴车在山间小路上快活地前行,驶过了一道又一道山沟,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峁,终于来到了太行山西侧的辽县桐峪镇。八路军野战总部,党中央北方局,野战政治部等领导机关,均驻扎在桐峪,这里是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边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人称“小延安”。

林可胜和129师师部的人联系之后,师部的一位干事给他们开了一张路条,说八路军的各个机关都分散在附近的村庄里,野战医院设在了东边50里左右的一个叫羊角村的小村庄。

毛驴车拉着他们继续前行,不久,看到一处小村庄,村子的北面有两座尖尖的山峰,好似山羊的犄角,不用说,羊角村到了。

在村口,林可胜一行遇到了一群拿着红缨枪的孩子,孩子们检查了路条,知道他们是来找红十字会医生的,便高高兴兴地赶着毛驴车来到村后。

半山腰上,看到一排用石头新砌的二层楼房,坐北朝南,有一些当兵的和医生们在进进出出。孩子们说,这里就是八路军129师的医院,红十字会的大夫就在这个八路军医院里工作,大夫们人可好了,不仅为当兵的治病,还为村里人治病送药呢。

看到红会救护总队来人了,许多医生都围上来打招呼,一位红会救护队员看到总队长林可胜和王媛媛、周美玉等一起来了,大吃一惊,主动地自我介绍:“林总队长、王翻译、周股长,我是48小队的孔繁明,山东曲阜人,孔子74代孙,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跟着墨大队长来这里3年了。”

林可胜问道:“墨树屏呢?他在哪里?”

孔繁明一听,突然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墨大队长,他,他,他——”

大家的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周美玉摇着孔繁明的肩膀,说:“墨大队长,他,他到底怎么了?”

孔繁明哽咽着说:“半个月前,他在一次日军进攻羊角村野战医院的时候,为了掩护伤员转移,失足掉下悬崖,牺牲了!”

张先林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声道:“胡说!我一定要找到他!”

听到外面的吵闹,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出来了,他说自己是医院的院长,墨树屏大夫确实是在半个月前,为了照顾伤员们向山里转移,自己掉下了悬崖。敌人走后,村里的群众从悬崖下找到了墨大夫的尸体,抬回来,埋在了医院后面的山坡上。

听完院长的讲诉,林可胜决定放下行李,由院长和队员孔繁明领着,直接去医院后面的山坡,看一眼墨树屏的坟墓。

医院院长说:“你们从陕西过来,一路风尘,十分辛苦,休息一下,喝点水,吃过饭,咱们再一起去。”

林可胜摆着手,不容置疑地说:“不行,我们这一次,就是来看望墨大队长和救护队员们的,见不到他,我们谁能在这里坐得住?”

张先林也说:“对,我们现在就去。”

周美玉、王媛媛想起往日的同事,相逢的喜悦哪里还能再现?不觉满眼噙泪,抽泣不已。

林可胜一行跟着医院院长和孔繁明一起来到医院后面的山坡,只见乱石累累的山坡上,密密麻麻地散布着一座座坟包,最西侧的一棵山杏树下,有一堆新土,院长和孔繁明无限伤感,指了指那里:“这个就是墨大队长的坟了。”

看着墨树屏的坟头,大家真是悲从中来!一路上盼望着能够早日见到墨树屏,重温协和的快乐时光!如今一见,却已是阴阳两隔,此处环境清幽、绿树青草,只剩下一抔黄土,寂寥无声!

医院院长介绍说:“墨树屏去世后,一位曾经被墨大夫治好了恶疾的羊角村的老人,得知墨大夫为了救人摔死在悬崖边,当下找到医院,自愿把自己珍存在家里的寿棺捐献出来,让墨大夫睡在里面。”

听到这里,王媛媛和周美玉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开始嚎啕大哭!

周美玉跪在坟前,哭着说:“树屏,我最好的朋友,我们都是你最近的亲人,我们千里遥远来看你了,你怎么就不能等等我们呢!”

张先林对着天空,大喊大叫:“天哪,墨树屏,你怎么就不活了呢?大家那么喜欢你,留恋你!这都怪我啊,我怎么不早点儿来看呢?有我陪着你在一起,你一定不会掉下去!”

夏日的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这一会儿,乌云慢慢地从山坳里升了上来,霎时间布满了天空。

起风了,风越来越大,飞沙走石,刮得人都要站不住。

院长说:“不好了,要下雨了,我们看一眼就行了,快走吧!”

孔繁明也劝他们离开。

林可胜说:“先林,美玉,我们不能这么看着墨树屏走了,我们要为他做些什么!”

张先林擦干眼泪,说:“我光顾着伤心了,是该为墨大队长做点儿什么,我们给他竖一座石碑,念一篇祭文,找到他家人的地址,寄去一份抚恤金吧。”

林可胜说:“行,再给他的家人写封信,看看还有需要我们救护总队做的事情,我们都办。”

院长说:“咱们快走吧,立碑的事情好办,这里是山区,老百姓都会刻石头。”

大家下了山坡,回到医院里,简单吃了点饭,就开始准备,林可胜和周美玉一起翻阅带来的花名册,上面墨树屏的籍贯,正是山西辽县羊角乡磨沟村人,一问,离这里不远。第二天,周美玉跟着一位村民前去探访,来到磨沟村,村里的人说,墨树屏自幼父母双亡,从小跟着一位神父长大,后来读了教会学校,再后来就没有和村里联系。周美玉联系了墨树屏近支的一位叔叔,告诉他墨树屏为救八路军伤员牺牲的消息,并把抚恤金给了他的叔叔,叔叔和几位近支亲人一商量,说:“树屏是为救八路伤员而死的,是抗日英雄,也是我们墨家的骄傲,岂能让他成为游魂野鬼,在他父母的坟前,还留有他的墓穴,我们要接他回来,安放在我们的祖里,让他和父母、列祖列宗一起团聚。”

周美玉说好,就领着一帮墨家的男女老少来羊角村迎接墨树屏。

孔繁明已经在羊角村找了石匠,刻好了一方石碑。

张先林给墨树屏写祭文,一边写,一边掉泪,一直写到深夜。

第三天,林可胜和救护队的同志、野战医院里的医生、羊角村的农会干部,还有墨树屏老家里来的亲人们,一起来给墨树屏移棺,送他回家。

大家一起来到埋葬墨树屏的山坡上,村民将土坟扒开,露出一方黑色的木头棺材,那是村里的一位富裕老汉捐献出来的,让墨大夫睡在里面。那是山区百姓对八路军医生的深厚感情!

墨树屏的亲人在前面引路,林可胜和张先林、医院院长亲自为墨树屏抬棺,红会救护队员们、医院里的同事们、羊角村的村民们,还有磨沟村的墨氏亲人,浩浩荡荡,一起护送墨树屏回家。

纸幡飞扬,歌哭声、唢呐声响遏行云。

来到磨沟村墨氏祖林,墨家族人已经挖好了坑,林可胜和抬棺的人员小心地将棺材放进土坑里,覆盖上黄土。

最后,人们将一块新刻的石碑立在坟前,上面写着“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八路军129师模范医院医生 墨树屏烈士之墓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八路军129师模范医院  敬立”

一阵鞭炮响过,墨树屏的亲人们点上香烛,林可胜开始宣读祭文:

“墨君树屏,晋之辽县人。父母早丧,家贫,养于一牧师家,天禀聪敏,深得牧师之器识。一边为人黹绣谋生,一边在教会学校读书,毕业后赴美留学,后返国入北平协和医学院,学行为侪辈冠。二十六年孟秋,卢沟桥变起,墨君任职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医师,及保健医院院长,事变仓促,南下加入本会工作,任第一大队大队长,服务于军旅之间,其砥节励行,尤逾并且。三十一年八月十八日,倭寇进攻八路野战医院,墨君送伤兵转移,途过危崖,不幸失足身亡,魂归故里,身后萧条万象,至不忍于言者。三数载砥柱西北,尽瘁于本会事业,一旦见厄于无渊之地,在国家失一殊才,在本地无异断吾股肱!事之可悲,孰甚于此者耶?

墨大队长生前,长绣黹,若精绘事。服务本部时,尽瘁救护事业,其履险精神,实为后世医师所应效法。本会同志,当以墨君为楷模,为抗战,为民族之复兴,走天涯,闯地狱,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伏惟尚飨!”

林可胜和全体人员一起向墨树屏之墓三鞠躬。

祭奠完毕,大家都唏嘘不已,想想墨树屏离开家乡,去北平、赴美国,到贵州,在世界上转了一大圈,最后竟然又魂归了家乡的土地,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

林可胜也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我虽然不信这灵魂回家的说法,但是墨大队长为救病员舍生赴死的精神,实在是我们红十字会医生的骄傲!我们将以他为榜样,唯有更多地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的热情和生命!”

在了解了为八路军工作的三个救护小队的情况之后,林可胜和队员们坐上毛驴车,离开了高耸入云的太行山区,到西安坐红会的汽车辗转回贵阳,结束了数千公里的巡回视察工作。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