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更济宁客户端
获取更多服务
为传承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双轮驱动,日前,孔庙西路开放暨黄藤先生敬献编钟仪式在孔庙西路金丝堂举行,标志着孔庙建筑群历经岁月洗礼,其东、中、西三路全部揭开“神秘”面纱,正式迈入全域开放时代。
孔庙建筑群规模宏大,沿南北中线对称布置,分为东、中、西三路。西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以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为核心,辅以宋景佑五年《五贤堂记碑》、元代《加封启圣王碑》等珍贵碑刻,是一组反映儒家尊祖敬宗及礼乐文化内涵的典型建筑。其核心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采用绿瓦悬山顶与雅伍墨彩画工艺,建筑群经明清多次修缮,现存格局保留明代特征,其建筑形制与功能布局深刻诠释儒家“尊祖敬宗”思想,是研究古代祭祀制度和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仪式上,西安外事学院创始人、校长黄藤先生敬献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制最高、音域最宽的一套青铜编钟。该套编钟历时10年设计创制,2023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规模的编钟”的称号。“编钟作为中国古代的礼乐重器,与孔庙所承载的文化精神高度契合。这套编钟的总重量9.5吨,钟架通高2.9米,总长达21.55米,音域共七个八度又一个小二度,能够演奏世界上所有的古代和现代乐曲。”西安外事学院创始人、校长黄藤说,“这套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11枚编钟,是西周礼制的现代重现,也是对‘为往圣继绝学’使命的践行。”
孔庙西路的开放,响应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三孔”景区“开放共享”的理念,满足游客参观需求,扩大文物资源的可及性。孔庙西路开放后,金丝堂将恢复古乐传习所功能,通过展陈参观、现场演绎、乐生教习、研学研修等方式的融合,充分展示“箫韶乐舞”“祭孔礼乐”的发展历程,重现古乐传习所昔日盛况,让观者真正沉浸其中感受古韵之美。
在孔府西路开放现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宋立林说:“这是‘让文物说话’的成功实践,通过恢复古乐传习所的功能及雅乐的沉浸式体验,不仅可以让游客更全面地参观孔庙、了解孔庙,更实现了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传承的跨越。‘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我相信,随着古乐传习所的恢复与雅乐的沉浸式体验,孔庙也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让跨越千年的儒家礼乐文化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