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更济宁客户端
获取更多服务
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栾维娜)10月10日上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树品牌 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4场),介绍泗水县构建“和合共治”乡村善治体系工作整体情况和下步举措。
近年来,泗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治理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治理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持续强化农村党组织建设。建立“两单、三奖、一化、八停职、八退出”村党组织书记管理监督工作体系,相关做法在农业农村部工作简报上刊发推广。实施村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举办“泗雁争锋”“擂台大比武”“头雁领航”等各类活动,先后组织121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到浙江桐庐、平湖和山东省蒙阴、寿光等地挂职学习。健全农村干部补贴正常增长机制,实施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将80名村书记纳入高素质专业化管理。
不断丰富村民自治实践。建立健全村党组织引领的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自治组织体系,抓实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机制,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培育打造“太公湖畔来议事”“老贾说事”等“一村一品”农村议事品牌,群众自治的渠道更加丰富、机制更加完善。
扎实推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打造403个村(社区)“和为贵”调解室,县级层面建立由住建、卫生、民政、人社等领域组成的32人调解专家库,镇街层面建立了130多人的调解专家库,组建了医疗纠纷、劳资纠纷等13支专业化调解队伍。开展法润泗水“123456”三年行动,培养1600余名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开展普法宣传2万多场次。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扎实推进十大行业领域整治。
积极培育文明乡风。创新开设“乡村儒学讲堂”,每年举办3000期以上。深化移风易俗,推行“村党支部书记致悼词”,全县所有村都组建了文明迎亲志愿服务队,倡办中式集体婚礼,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家庭观。以“信用+金融”为突破口,探索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把信用变为“真金白银”,根据信用积分累计授信18.6万农户,为835户农民发放贷款7465万元。
今年8月,县委出台《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深化乡村善治的实施意见》,明确将乡村善治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之举,强化党建引领,调动各方力量,以“合”促“和”,打造“和合共治”乡村善治新格局,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强化党建引领,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一是培优育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开设“镇街党委书记讲堂”,每两月对村党组织书记、村“两委”成员培训一次。常态化开展“户户见干部”活动,村党组织书记每季度至少“户户到”遍访一次,对老弱病残等重点人群每月至少遍访一次。进一步健全不合格、不称职村党组织书记停职、退出机制。二是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实施党支部评星定级管理,开展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推进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集成整合,鼓励有条件的村集成幸福食堂、卫生室、托幼所、快递驿站、手工工场等,提升村级为民综合服务和兜底服务能力。三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支持农户住房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有效利用闲置房屋、校舍、厂房等开展经营。鼓励组建强村公司,开展资产运营、物业管理、劳务服务、小型工程建设等市场化运营。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收入与集体经济收入挂钩。四是推动农村党组织规范化运行。落实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推行农村权责事项正负面清单。健全“三资”监管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进一步规范“三务”公开,增强村级管理透明度。
夯实“自治”基础,持续激发乡村活力。一是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开展村规民约修订试点,切实增强村规民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培育“一村一品”农村议事品牌,搭建乡村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议事平台。二是充分发挥乡村“热心人”作用。既充分发挥村干部的核心作用,也鼓励支持威望高、品行好、热心肠的热心人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村内公共事务等,形成“支部主导、热心人补位”的共治格局。三是持续增强网格化服务管理效能。加强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建立网格员巡访制度,网格员每天对网格进行巡查走访,每季度对网格内住户进行一次全覆盖巡访。四是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建好用好“一站式”矛调中心、“和为贵”调解室,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选取典型案例,常态化开展现场公开调解。推广“老贾说事”“老孔调解室”等典型经验,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矛盾纠纷调解品牌。
筑牢法治保障,持续增强乡村治理定力。一是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创新普法宣传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制作短视频、短剧等开展普法宣传。选取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二是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加快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各村组建志愿巡逻队,强化群防群治。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组建乡村应急力量,强化农村应急自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三是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全面落实《信访工作条例》,推动信访工作依法依规运行和群众诉求依法依政策解决。坚持“一岗双责”,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社会稳定责任和包案化解责任。四是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与预防犯罪。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法治意识。全面摸排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整合学校、家庭、属地、“微爱妈妈”等各方力量,开展关爱帮扶。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针对性开展心理辅导、挫折教育、生命安全教育。
发挥德治教化,持续提升乡村治理内力。一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二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常态化推进乡村儒学讲堂建设,开发高质量标准化课程体系,对讲堂进行分类动态管理。实施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组织开展具有鲜明内涵、形式生动活泼、体现时代特色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三是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倡导红事新办、白事简办,进一步完善红白事报备制度,将婚丧事宜纳入村规民约。四是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鼓励各村评选“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美丽庭院”等。五是探索建立乡村信用体系,围绕孝善美德、遵纪守法、参与公共事务等重点内容,探索建立量化赋分机制和办法,强化信用积分结果运用,让有德者有得。
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泗水将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关照农村现实,关切农民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各类人才资源、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中,以合促和,推动构建“和合共治”的乡村善治格局,让泗水农村更加和谐稳定、富足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