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看文化济宁的“多样面孔”

2024年01月11日21:59  来源:闪电新闻  作者:王思淇

编者按: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2024年春节前,闪电新闻《奇思录》专栏策划推出“年终观察”系列文章,以16市为主线,从不同剖面解析齐鲁儿女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探索,进一步提振信心。

第9期,走进济宁,看“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如何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书写“儒乡”新貌,以“君子之姿”展现“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奋进姿态。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11日讯 1月8日,济宁崇德大道主线正式通车。作为“任兖邹曲嘉”都市区快速路系统最重要的主干路,崇德大道开通后,市民从济宁市区至曲阜路程用时将缩短至半小时,济宁市“半小时”都市区交通圈加快构建。

激活城市动脉,物流、人流加速“动起来”,儒风吹拂下的当代济宁,展示“动静皆宜”的多样面孔。

01/“两创”引领,打造“近悦远来”之城

促进客流提速,对于当下的济宁来说恰逢其时。

2023年1-10月,济宁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大幅增长609.37%和1012.38%。这一年,济宁主动承接起“井喷”的文旅消费需求,通过丰富多元的产品供给,本地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充分转化成文旅产业发展势能,带动 了旅游经济。

以重大活动为牵引,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尼好,戏剧!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 等活动成功举办,济宁主动为海内外嘉宾、游客搭建起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为年轻人创造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创作“亲密接触”的机会,开启了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气象,“文化济宁”标签的影响力持续放大。

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凝神”。2023年,曲阜鲁源新村被纳入济宁文化“两创”示范点,以儒学美德为亮点打造了游客和村民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迸发出“近者悦、远者来”的强大吸引力。当下,“入目皆经典,步步皆风雅”的鲁源新村、“长峰独峭立,落霞映龙湖”的东仲都村、“乡儒发源地、在野则美俗”的北东野村……文化浸润下的儒乡展现出靓丽新貌,“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一村一亮点”的示范带动格局在济宁逐渐形成,不少村民借由乡村文化周边产业,实现了“端起文化碗,吃上文化饭”。

除此之外,2023年济宁还发布了文化“两创”文学主题采风作品集《尼山之光——文化“两创”的济宁答卷》,用细腻文字书写火热生活,彰显孔孟之乡蓬勃生长的文化力量;成功举办了2023“四季村晚”启动仪式、“黄河风·济宁情”全市群众性小戏小剧“大擂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创新文化惠民形式,接地气聚人气,激发乡村文体活动的内生动力。

文化地标相继涌现、文化名片不断擦亮、文旅融合渐入佳境,文化生产力正在济宁的广袤沃土上结出累累硕果。

02/“双向奔赴”,城乡同频共振

从都市到乡村,一脉相承的文化令彼此相亲,产业发展同频的步速缩短彼此距离。

根据《济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2—2035年)》,济宁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任兖邹曲嘉”都市区建设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两条主线,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推动智慧、绿色、均衡、双向城镇化发展。

交通在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更是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实现双向流动的必要一环。

坚持“大济宁、全域化”发展理念,济宁进一步优化完善主城区与周边县市的交通网络,提升互联互通能力,加快都市区一体化建设步伐。2023年,济宁大安机场顺利转场通航投运,济邹高速、济商高速、济广高速高效推进,“九雄商高铁加快实施,济枣高铁开工建设,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段、湖西航道下级湖段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海陆空铁”现代交通网不断织密,均衡区域协同协作的步速,加快构建物畅其流、通江达海的新格局。值得一提的是,济宁市全力向现代港航物流高地奋进,梁山港2023年集疏港量突破2000万吨大关。

济宁通过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其在鲁南经济圈的中心区位优势不断凸显。

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经济发展若想实现新的跨越,就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助推乡村振兴,从而补齐县乡发展短板,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以特色产业塑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一二三产业融合催生县乡发展新动能,农民持续增收畅通乡村经济良性循环。2023年,济宁实现粮食生产“二十二”连丰;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重点培育“济宁礼飨”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包含222家企业(合作社)、407个产品的品牌产品目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目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729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82家,省级以上企业数量全省第4,金乡凯盛等5家企业入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全面启动118个乡村振兴“百区千村”示范区建设……一系列举措为全市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03/制造强市,演绎奋进之姿

实体经济强,方能为一切发展的“可能”筑牢根基。

2023年,济宁将制造强市作为首位战略,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11月,济宁全市“231”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成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制造业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个百分点,30个制造业行业中21个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0%。

在济宁,高端装备产业已被列入全市重点打造的优势主导产业,目前已形成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千亿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在产业链上占据核心位置;而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础与核心底座技术,工业母机在2023年也为济宁带来了“新风口”。11月印发的《山东省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中,要求济宁市做强绿色环保精密机床,做精做细精密滚珠丝杠、导轨副等精密传动部件,为争创国家工业母机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强力支撑。同样是在11月,2023中国(济宁)智能机械工业装备博览会在济宁高新区举行,搭建起智能制造、工业母机成果展示和精准对接交流平台。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场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传统经济的重新定义。济宁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全面开展“智改数转”行动,目前已推动1029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持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手抓”,预计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600亿元,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左右。创新突破数字经济,济宁志在打造在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数字产业集聚区。

推动经济由量大向质强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是主攻方向。其中,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也是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不二选择。目前,济宁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突破1300家,连续两年实现大幅增长;“助企攀登”活动助推753家“攀登”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603家……充分释放人才、金融、科技服务等创新要素活力,济宁正在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而技术改造,则是促进“存量变革”、激发产业裂变效应的有力抓手。2023年,济宁市实施“技改提升年”活动,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为主攻方向,年内实施1000项单体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和技改项目,助力1000家企业加速转型。1-10月份,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速7.2%,208个项目纳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导向目录,10个项目入选省级“技改专项贷”贴息和融资担保补助项目支持名单,数量居全省第1位。

君子亦有“争”,于济宁而言,这是“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壮志雄心,也是“争先进位”“唯旗是夺”的胆略和行动……

闪电新闻记者 王思淇  报道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