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顾成德:创作鲜活作品,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2023年02月20日08:49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老顾的词编得好,琴书唱得好,观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提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顾成德,嘉祥县金屯镇老戏迷乔保传赞不绝口。

师从父亲,勤学苦练成就大家

今年68岁的顾成德出生在嘉祥县金屯镇后卢楼村。他出身曲艺世家,父亲顾传忠是一名山东琴书艺人,以出色的道白、唱腔和器乐弹奏闻名鲁西南一带。自小受家庭熏陶,顾成德也喜爱上了曲艺。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父亲多次劝他:“学艺之路异常艰辛,非下苦功夫才行。”年幼的顾成德郑重地点点头。父亲见他铁了心学艺,就答应了。于是,顾成德10岁那年便登台为父亲伴奏,12岁正式学艺,15岁开始说书。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成年的他掌握了《包公案》《严海斗》等四部长篇大书,还掌握了《响马传》《杨八姐游春》《罗成算卦》等几十个经典段儿书,扬琴、坠琴演奏非常娴熟。父亲见他学习认真刻苦,表演有模有样,就让他挑起了演出的大梁,观众评价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低谷时,咬牙坚持了下来

二十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伴随着电视的普及,曲艺演出开始遇冷。“我在台上卖力地唱,听戏的老年人也不多,几乎见不到年轻人。”顾成德回忆,“当时我都有改行的想法,坚持唱戏连家都可能养不了。”就在顾成德迷茫之际,父亲劝他:“成德,山东琴书是艺术,好歹是门手艺,眼光要看远点。如果你不唱了,琴书到你这里就可能断了线了。”顾成德点头称是。遇冷的十年间,尽管演出次数少了,顾成德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台上的他照旧卖力,台下的他照旧苦练。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94年顾成德加入了中国曲艺家协会,1996年他组建了济宁市普法艺术团,2019年顾成德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一举成为济宁演艺圈的名角。

创作鲜活作品,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经过数十年的摸爬滚打,顾成德认为,一个剧团要生存、要发展,决不能吃“老本”,不断创新才是剧团红火的关键。于是,他和团队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建党百年、普法宣传、移风易俗等方面创作了山东琴书《人人都学民法典》《永远跟党走》《普法宣传促和谐》《移风易俗树新风》等作品,创作了山东快书《王老法教子》、河南坠子书《儿媳改过》《王二牛醒悟》等作品,一经推出,广受观众欢迎。现如今,顾成德带领他的演出团队活跃在济宁的村居、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成为当地流动的“文艺轻骑兵”。

“党和政府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倍加珍惜。现在我的妻子、儿女都走上了山东琴书的职业道路,也收了几个徒弟。我和他们要一边演出一边创作,把山东琴书进一步发扬光大,让更多优秀的作品走进群众的心中。”顾成德信心满满。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