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砚背后的运河文化

2022年08月19日15:00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悠悠运河,流淌千年。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上承载了无数人文故事和灿烂文化,不断增加着史书页码、丰富着人类文明。在曾有“漕运咽喉”之称的京杭大运河鱼台段,盛产过一方名为“梁公砚”的砚台,成为当时文化兴盛的一个标志。

梁公砚是古代澄泥砚的一个优秀品种,产地在现鱼台县谷亭街道。可考的生产时间,始于宋元时期,流行于明代,清初时工艺失传。今古玩界可见的传世古“梁公砚”还有一定数量。泥质坚细,黄褐、灰白、砖红、淡绿等诸色都有,造型多样,常见的有三足鼎形、四足长方形等,烧制工艺较精,砚背多有铭文,少者只有“梁公砚”三字,多者达数十字。字为模印,常有“见海翁著”及“镇山著”“大明时”等字样。铭文内容多以崇儒劝学为主。

梁公砚的产地谷亭,在元明时期是大运河上的著名闸口,南来北往的官、商舟船泊靠码头,逐渐发展成流动人口密集、较为繁华的贸易重镇,与附近的南阳镇先后属漕运管理官员重要驻节地。各色人等的频繁往来,给地方特产梁公砚的销售带来良好契机,也促使其在取材和制作工艺上更加精良。泥质上佳的梁公砚在当时非常受人珍爱,据存世及新出土梁公砚的铭文来看,明代的王公大臣、文人学子们纷纷订制该砚或为之题铭,如明代治河名臣朱衡(号镇山)、翁大立(号见海)。据一传世梁公砚上“敕赐承训书院制”铭文来看,鲁王治下的曲阜承训书院也曾订制梁公砚。达官贵人的参与,进一步助推了梁公砚的名气和销量。这也解释了传承数百年的梁公砚为什么到明朝时突然产量大增。

传世梁公砚在国内分布区域较广,特别是在苏杭宁津等运河沿线重镇多有发现和收藏,也正是因其产地处于漕运码头谷亭,梁公砚正是随大运河流转南北。按万历年间《兖州府志》中的记载,“出鱼台县”的良(应为梁字之讹)公砚“价值亦贵”,证明梁公砚在当时已经非常名贵,价值不菲。

梁公砚制作的鼎盛时期,取材比较特殊,是采用侨居谷亭的明代著名将领秦纮的尚书府地基泥所烧制。康熙时的编撰者对“就故秦尚书宅基取泥为陶砚”表示疑惑,就此问题,学界有“秦纮任边关守将时,曾筑内长城一条,长六百余里。长城砖烧制精密。也许,秦尚书建房时打地基所用的泥土,参用了长城砖的某些陶稳工艺,所以地基泥坚密细腻”的猜测。

2014年秋,谷亭街道银都小区建设施工现场,集中出土十多方残砚,款识为梁公砚。其中,梁公砚常见铭款,如“镇山著”“见海翁著”,皆有发现。出土残砚多为四足长方形和三足鼎形,质地坚细,表面滑腻,色泽蕴润,触之手感极佳。今银都小区所在地为谷亭老城区,出土砚台之地应为原制砚作坊所在。这项发现与各种古文献中记载吻合,以出土实物证明梁公砚产地乃鱼台谷亭无疑。

据康熙年间《鱼台县志》中记载的“曾几何时,而砚亦无有也,然纮之名臣则千古矣!”“往时上台索之尽,近无有藏者。”可见清初时的鱼台境内已经看不到梁公砚,其制作工艺显然已失传。失传缘故,最大可能是因为明末清初时的天灾人祸。该时期的鱼台地域,水、旱、蝗、疫以及兵乱的记载不绝于书,甚至达到“人相食”“死亡相藉”的地步,加之传统习惯决定了梁公砚的制作方法,特别是关键工艺不大可能被多人掌握,乱世中导致“失传”,虽殊为可惜,但并非不可思议。

古文献中关于梁公砚的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物产·货帛之属·东鲁柘砚》:“良工砚:比柘砚又佳,间有精制殊绝者,价值亦贵,出鱼台县。”清康熙三十年《鱼台县志·风土。土产、货物之品·梁砚》:“昔有梁姓者云,就故秦尚书宅址取泥为陶砚,文理莹腻,色碧绿,谓之梁公砚。往时上台索之尽,近无有藏者。而故秦尚书亦无考。或曰即秦纮,但时未甚远,不应基便陶砚,又不应并砚无遗也。”清康熙三十年《鱼台县志·人物·寓贤·秦纮》:“谷亭有秦尚书基,梁氏取其泥以陶砚者也。岂纮卒,子孙遂去欤?曾几何时,而砚亦无有也,然纮之名臣则千古矣!”清乾隆二十九年《鱼台县志·旧迹·赤琰显忠墓》中记载:“赤踐显忠墓,在治北二十里大聂村之原,有墓碑,俗谓之九女碑。云梁公烧砚窑在墓旁。”

近年来,在鱼台县政协、谷亭街道及传承人于德华的共同努力下,历经数年精心研制,梁公砚制作工艺现已成功恢复,古老的制砚工艺得以传承。于德华介绍,一块梁公砚的成型,需要经过22道工序,找泥、晾晒、沉浮,浸泡、沉降、雕刻、打磨、烧制、水磨、包装等,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从一块胶泥到精美的梁公砚,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传统梁公砚,多是以实用为主,造型相对单一。于德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他烧制的梁公砚,工艺精细、造型精美、色彩多变,兼具实用与美感。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高峰 王浩奇 通讯员 韩秀良 报道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