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坚持党建统领文化铸魂 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01月22日14:47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济宁新闻网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发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

近年来,济宁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践行“两个结合”要求、扛起文化“两创”担当,发挥孔孟之乡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坚持党建统领、聚力文化铸魂,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以“正己修身”立“为政之德”,建强乡村振兴头雁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济宁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层治理精髓,把传统文化的崇德修身、廉洁奉公等理念贯穿到村党组织书记选拔、使用、管理等各环节,着力打造一支品德过硬、服务过硬、作风过硬的村级带头人队伍。

让“崇德”成为选拔的硬杠杠。“德”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礼记·大学》中也记载:“德者,本也。”济宁市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县级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制度,把“遵纪尚德好”作为首要准入条件,严格把好人选关口,坚决将不符合条件的人选排除在外。

把“为民”作为服务的硬指标。深入学习重民本等“修齐治平”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不但是修身做人的内在需要,更是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济宁市创新实施以“一好、三办、六问”为主要内容的村书记“1306工作法”,明确76项为民服务事项,开展组织建设自问自查,有力解决了“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将“廉洁”作为履职的底线。古往今来,清正廉洁都是从政之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周礼》提出通过“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来考核官吏。济宁市编印《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中华传统家风集萃》等书籍,广泛开展政德教育进镇街、进农村等活动,充分利用儒学讲堂、“流动党校”等阵地“送教下乡,建设牛运震事迹展览中心、“白衣尚书”郑均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政德培训、廉洁教育全覆盖,推动依法依规、廉洁履职。

以“行守规矩”养“浩然正气”,培育乡村振兴骨干力量

实施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就是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文化滋养,提升党性修养。

抓好学习教育。结合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村级活动场所提升、党员划片定岗联户等工作,将儒、孝、善等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壁画、展示牌、路标等形式植入,切实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感染力。在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中,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习近平用典》等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每月开展1次“经典诵读”活动,培基固本、增强党性。

抓好组织生活。探索将组织生活与各类传统文化要素相结合,整合曲阜“三孔”、邹城“两孟”、中华传统家风文化园、王杰纪念馆等教学资源,分类别打造革命传统、德廉家风、为民情怀、艰苦奋斗等组织生活实训基地,让党员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增强为民服务能力和意识。

抓好示范带动。建立健全党员联户制度,对每个联户党员悬挂公示牌,定期对党员联户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对实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进行表扬奖励,实现党员身份“亮”出来、服务群众“干”起来,先锋形象“树”起来。坚持以“邻里守望、邻里互助”为原则,开展民意大收集、困难群众救助活动,举办“乡村儒学讲堂”“百姓儒学节”等活动,通过党支部领办各类为民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在基层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以“立信兴业”助“富民强村”,激活乡村振兴发展动能

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群众有了一定的财产收入,才会有稳定的心志,才会去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济宁市积极挖掘“信”文化资源,探索“党建+信用”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让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动力。

做活“金融+”文章。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发展产业离不开资金支持。将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育农村经营主体等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基层党建+信用建设+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支持各村围绕资源优势,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农村产业。

做实文旅产业。发挥乡村文化旅游,加速农村产业升级,实现文化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在全省率先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通过人才、文化、艺术文创与当地农业农产的相融带动,打造集“研学+文创+艺术+教育+农业+旅游”的六位一体化发展格局,为乡村发展带来了人气、项目、资金和新产业。

做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建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村集体和农民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党组织带领群众做活土地文章,拓宽增收渠道,迅速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合作社的发展优势、产业优势。目前,全市共有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3165家,入户社员17.6万户,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30%。

以“民呼我应”顺“民心所向”,提高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思想精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察民情、知民需。孔子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根本上回答和破解“为谁振兴、靠谁振兴”这一根本问题。济宁市创新实施民意“5”来听行动,市、县选派2.5万余名党员干部,组建6148支民情书记服务队,深入村居一线听民意、解民忧。选派1554名第一书记下沉农村一线,服务镇村发展,覆盖全市38.5%的村庄。常态化开展村居干部“敲心门、听民声、办实事”活动,全市农村党组织书记每半年“户户到”走访一遍,收集民意诉求、回应群众关切。

解民忧、纾民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坚持“民事不可缓也”的为民情怀,开发“云智济宁”信息系统,纵向连接市县乡村和网格,横向对接大数据、综治、公安、司法、政务服务热线等数据平台,实行“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群众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微信或登录网站就能便捷反映问题,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

惠民生、暖民心。孔子说,“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启动实施农村留守儿童“雏鹰课堂”“爱心妈妈”等公益项目,组织党员干部、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爱心人士,组建155支“雏鹰课堂”服务队,逐步形成了“微爱妈妈”“彩虹妈妈”等系列品牌,让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学有人教。创新打造“济时救”社会救助品牌,建立“主动告知、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即时救助、跟踪转介”的闭环救助新模式,对通过各级社会救助热线电话等渠道获悉的群众“急难”求助类诉求,实行台账管理、快速响应,在30分钟内回应信息、24小时内完成办理,实施临时救助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容缺办理,对急难情况,24小时内先行救助;对情况特别紧急的,2小时内先行救助。2023年以来,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7218人次,发放救助金1774万元。“济时救”社会救助品牌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社会救助优秀品牌和全省社会救助优秀创新案例。

以“德治为先”促“三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提质增效

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济宁市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孝和文化”“德法并举”等理念融入农村基层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以和为贵”处理村级矛盾。礼之用,和为贵。济宁市着力培育“以和为贵,德化人心”的人民调解文化,创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集成打造便民高效的一站式综合工作平台,全市所有村居实现全覆盖,实现矛盾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成立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等专业性“和为贵”调解组织273个,年均调解案件1.3万件、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

“孝和文化”引领文明村风。广泛开展“孝老敬亲”活动,创新实施党组织领办“幸福食堂”,常态化开展为老人过生日、爱心义剪、义诊等志愿服务。创新开展“相约黎明”志愿服务活动,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党员分片包保,为空巢老人、鳏寡孤独老人提供助老服务。依托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等场所,建设结婚礼堂,设置婚俗文化墙、孝贤文化长廊,实行场地免费、司仪免费、服务免费,让群众“长了面子又省了银子”。

“德法并举”实现共建共治。积极实施“一村一法律顾问”工程,将“法律诊所”开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开展“法治宣讲进村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巡讲进村居”等活动,打通群众“知法、懂法、用法”的“最后一公里”。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和道德模范宣传栏,定期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孝贤之星”等先进典型评选。推行“拉呱说事”工作法,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定期召开百姓议事会,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形成党组织统领下,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与邻为善、讲信修睦”自治局面。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