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更济宁客户端
获取更多服务
在济宁这片浸润着孔孟之风的土地上,匠人的刻刀划过楷木,织机的梭子穿过鲁锦,砚台的石纹晕开墨香……千年手造技艺如运河之水,在时光中静静流淌。而今,这些承载着历史重量的手艺在创新与产业的浪潮里焕发新生,传统与创新共舞,产业与人才齐飞,为济宁手造写下当代华章。
济宁手造的根,深扎于文明沃土。曲阜楷木雕刻,每一道纹路都是对“工匠入圣”的千年致敬;嘉祥鲁锦,一梭一线皆藏着黄河农耕文明的密码;尼山砚台,以石为纸、以凿为笔,将“仁者乐山”的哲思凝练于方寸之间。这些技艺之所以生生不息,正因为匠人们始终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基因。在曲阜林前村,80岁的楷雕非遗传承人仍坚持“三年学磨刀,五年学打坯”的古训;在泗水柘沟镇,陶匠们沿用唐代“馒头窑”烧制黑陶,泥与火的交融中升腾的是对传统的传承。守艺,不是对旧时光的刻舟求剑,而是让文化血脉在当代依然强劲跳动。
当传统手造与现代生活相遇,济宁选择以创新破局。在任城区的“运河手造工坊”,鲁锦不再是压在箱底的嫁衣,设计师通过将“井字纹”解构重组,变成年轻人追捧的国潮背包;楷木雕刻跳出“至圣先师”的单一主题,化身书签、茶宠、蓝牙音箱,让儒学符号悄然融入日常。更具突破性的是“数字赋能”的探索:梁山的非遗绣娘戴上AR眼镜,虚拟纹样与现实绣布叠加,创造出《水浒》英雄立体绣像;邹城的铁匠铺引入3D打印技术,让“孟母断机”的故事在金属书架上流动。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以跨界思维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正如一位青年陶艺家所言:“我们不是在泥土上复制历史,而是在创造未来的文物。”
手造的复兴,需要从“一个人的江湖”走向“一群人的征途”。济宁深谙此道,构建起“非遗+”产业生态链:在微山湖沿岸,“渔家虎头帽”作坊与文旅集团合作,让手造成为湖上民宿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在金乡大蒜基地,蒜农用蒜皮编织工艺画,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0%;在兖州工业园,3D打印企业与木雕传承人共建研发中心,传统榫卯结构在现代家具中焕发新生。更令人振奋的是“手造经纪人”群体的崛起——他们既懂电商运营,又晓文化营销,通过直播将鲁锦卖到巴黎时装周,推动尼山砚登上国际文房拍卖会。2023年,济宁手造产业产值突破80亿元,证明传统文化完全能在市场经济中开枝散叶。
技艺传承,本质是人的接续。济宁创新“新师徒制”,让传承不再是“父传子”的闭环。在曲阜中医药学校,中药香囊制作纳入选修课,学生们设计的“论语香牌”成为爆款文创;在嘉祥职业中专,鲁锦织造现代学徒班实行“一周学校学设计,一周作坊练技艺”的模式,培养出既能操作传统腰机、又会AI绘图的复合型人才。更值得关注的是“城市手造复兴计划”,在社区开设公益工坊,家庭主妇学习柳编后组成合作社,既增收又传艺;在景区设立非遗驿站,游客体验拓碑技艺的过程,也成为文化传播的现场。这种“人人可参与、处处能传承”的生态,让手造不再是濒危的“文化标本”,而是流动的“生活美学”。
传统文化并非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是宝贵的创新资源。当我们在敬畏中守护文化根脉,在创新中开辟时代新路,让产业与人才相互成就,传统手艺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活化石”,而是能造血、可呼吸、有温度的文明生命力。这或许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既带着历史的体温,又跳动着未来的脉搏。(评论员杨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