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持守传统技艺 浸润美好生活

2023年09月06日09: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嘉祥石雕”“山东梆子”“麒麟传说”“孔府家宴”……山东济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藏着丰富的非遗资源,有国家级非遗17项、省级非遗62项、市级非遗285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位、省级非遗传承人27位。近年来,济宁市积极宣传推广非遗,讲好传统文化故事,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历久弥新。

古城门宣阜门是古运河文化的见证,绕过门厅就是济宁市非遗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占恒的工作室。“现在的剪纸主要在抖音和微信公众号上销售,销量比较好的是姓氏双喜字。”张占恒说,他尝试把生活元素融入剪纸艺术,探索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张占恒工作室斜对面是内画工作室和董氏古兵器馆。内画的代表性传承人丁新厂一笔一划在咫尺寸幅的鼻烟壶腹内壁描绘着绚丽多彩的锦绣乾坤。董氏古兵器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长刀、短剑,大多是用现代新型材料(不锈钢等)加工制作的,纹饰巧致。

出了古兵器工坊,河畔有几位老者正在练拳,刚劲有力,招式连贯。拳场对面是一所幼儿园,伴随着老者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幼儿园的小朋友透过栅栏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的一招一式,老者演练的是非遗项目查拳。走过运河古道,人们不禁被流淌在这里的非遗深深吸引。在这里,非遗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活”在人们的身边。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中医药治病的关键在于好的药方、道地药材和中药炮制技艺,中药炮制是一门事业。”提起广育堂400年的历史,广育堂总经理杜新磊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在广育堂工作20多年了,始终坚守广育堂的祖训“广济世、育众生”,与广育堂员工一起经历风风雨雨,带领广育堂浴火重生,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广育堂的发展和壮大事业上。

走出悠悠青草香的广育堂博物馆,就来到了济宁人家喻户晓的玉堂酱园。“京省驰名,味压江南”的老店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一万多口酱缸,每一口都充满历史的印记,都是百年老店的见证。玉堂酱园负责人介绍,玉堂酱园的酱菜是发酵菜,从种植到腌制成品,需要2年多的时间。为了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需求,玉堂酱园正在研发将酱腌菜的含盐量降低的新技术。下一步,玉堂酱园将在济宁市开启散装酱油流动车进社区计划,让当地老百姓吃到健康、新鲜、放心的酱油。

数百年来,济宁人持守着、传承着这些非遗技艺:二仙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杜新磊对中药炮制技艺的坚守、对中药品质的坚持;鲁班木艺代表性传承人马明文和林芳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回乡创建木艺工坊,传承木工制作技艺;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周广胜对每一把梳子的质量严格把关,认真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他们对所在领域的热爱和投入让当地的非遗源远流长,为济宁点亮了新时代文化之光。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