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边角”成“黄金时段” 高新区高效推进农村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

2023年07月18日09:42  来源:济宁日报  作者:曹俐

“注意脚下动作”“回防速度要快”……伴随着场边教练的指导,高高腾起的足球划过操场,蓝绿两队“足球小将”正捉对厮杀。别看“小将”们年龄不大,动作却十分娴熟,带球过人、凌空射门,十分精彩。每天下午4点半后,这座位于济宁高新区娄公集村小学的“乡土球场”就成了一所小小的足球训练营。

“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派骨干教师组建足球社团,把足球作为课后服务的特色项目之一,不但让孩子们强健了体魄,还培养了他们敢拼搏、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娄公集小学校长王玉宝告诉记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所不足500人的乡村小学组建起了一支足球劲旅。在2023年济宁市第八届“市长杯”足球比赛中,他们不但击败数支城区球队进入全市4强,还向济宁市体校输送了多名优秀学生。

绿荫场上少年追梦,淡墨香中文化溯源。在济宁高新区南集小学的文体教室,笔墨砚台依次排开,几张旧报纸成为孩子陶冶情操的小天地。“全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上人下工的字形表明我们祖先崇尚劳动、在劳动中追寻完美的精神。”随着老师的讲解,孩子们挥毫泼墨,在文字演变的历史中触摸千年文明的脉动。课业辅导与社团有机结合的“1+X”课后服务模式,让这座全区最为偏远的小学拥有了体质提升、艺术素养、文化修养、智力开发等4大类、15种特色社团课程,把“4点半”之后的课余“边角”时间变成连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黄金时段”。

足球与书法,一“动”一“静”之间是济宁高新区“5+N”模式推进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生动写照。

“从全区来看,农村中小学数量及在校学生人数占比较高,在城乡发展存在客观差距的情况下,怎么把教育均衡落到实处、让乡村生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是一道教育工作领域的必答题。”济宁高新区发展软环境保障局副局长邱爽告诉记者,从城乡教育均衡和资源合理配置的高度出发,济宁高新区坚持一校一品、特色发展等5项措施,打造体育训练、科学素养、艺术提升等“N”个特色体系,支持鼓励全区各农村学校形成独具特色的课后服务模式和品牌。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着力解决农村校外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全面提升农村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济宁高新区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课时标准、评优树先的奖补倾斜,让广大教师劳有所得,充分调动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在课程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农村学校按照每课时不超过3元收取费用(困难学生免收),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项使用;区财政列支专项资金对经费困难的、开展效果好的学校予以奖补,重点扶持农村学校。在2022年奖补资金中,农村学校占比65%;在2023年上半年奖补资金中,农村学校占比77%。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自2016年以来,济宁高新区陆续投资11.9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项目16个(其中,农村学校15个),新增教育用地745亩,新增校舍面积31.6万平方米,新增办学规模482个班,新增学位22000余个;按照城乡统一标准,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用于教学设备更新换代;针对农村学校结构性缺编问题,每年教师招聘对农村学校专业教师予以重点保障,近3年通过公费师范生引进、人才回引和公开招聘等方式补充农村学校教师500余名,通过交流轮岗从城区净流入130余名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占比均不低于城区学校。济宁高新区城乡教育布局合理,教学手段先进,基本实现了“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为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供了基础保障。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