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聚力打造品牌民政 共享品质生活

2023年06月30日16:22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作者:李硕

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硕)6月30日上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惠民生 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3场),介绍济宁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介绍“打造品牌民政 共享品质民生”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济宁市民政部门深化改革创新,聚力“品牌民政”建设,以新思路新举措落实惠民政策、办好民生实事,让困难群众、“一老一小”等民政服务对象,共享品质生活。

打造“济时救”社会救助品牌  让困难群众感受更多关怀温暖

聚焦兜牢基本生活底线,济宁市作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单位,进一步改革创新“四项机制”,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济时救”和曲阜“诚信救助”、邹城“邹全助”、金乡“金心救”获评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

动态提标机制。以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动情况为参照,建立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困儿童、困难残疾人等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联动调整、稳步增长机制,今年整体提标幅度在5%以上,共惠及33万余人。其中人数最多的农村低保标准提高6.4%,达到每人每月745元,实现“十九连增”。

精准识困机制。新制定了低保边缘家庭和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办法,依托大数据平台对8.8万名医疗费用支出较大等情况的重点对象筛查比对,线下入户走访、主动救助,今年以来新纳入低保和特困人员6765人,实施临时救助1.58万人次,临时救助人数大幅增加、居全省第2。

综合施救机制。在乡镇(街道)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实现了综合研判、联合救助。同时,推动救助模式向“物质+服务”转变,救助主体向“政府+社会力量”转变,3.2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享受政府购买社会化照护服务,353个村(社区)设立“济时救”慈善救助基金,全市慈善总会系统发放救助善款4107万元,救助困难群众4.5万户。

诚信评价机制。将诚信文化融入社会救助,推行诚信教育、诚信档案、守信褒扬等措施,曲阜“诚信救助”做法获评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是全国15个、全省唯一入选案例。

打造“儒乡圣地 孝养济宁”养老服务品牌  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加美好

济宁市是老年人口大市,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6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9.5%。今年以来,济宁市发挥敬老孝亲儒家文化优势,打造全省康养高地,“儒乡圣地 孝养济宁”品牌建设卓有成效。4个县市区获评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邹城、金乡养老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受到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成功举办全国“一老一小”现场交流会,得到国家、省相关领导和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可。

加快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提请市政府出台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济宁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了服务对象、28类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和标准。同时,大力推进养老设施建设,争取省级资金5983万元,市、县两级审批资助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老年人食堂等补助项目203个,改造提升敬老院10处,62处老年人食堂新投入运营。

扎实办好系列惠老实事。提请市政府将养老服务纳入重要民生实事,今年已完成2293户高龄、失能等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058张,新增护理型床位1774张,还为5.3万名低保老年人发放每人每月80-200元的困难老年人补贴。

守牢养老机构安全底线。建立完善全流程、跨部门综合监管体系,围绕养老机构登记备案、消防安全、医疗服务等重点监管事项,部门联合开展了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明厨亮灶”、反诈骗宣传教育、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监测等工作,确保养老机构安全运营。

打造“济宁有爱 益童成长”关爱保护品牌  让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事关千家万户家庭幸福。济宁市秉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化传统,率先建立“四级书记抓未保”机制,构建“六大保护”体系,今年相继承办了全国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建设高级研修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护童成长”试点项目推进会、全省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启动仪式等重要活动,泗水县获评首批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济宁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荣获5项全省关爱服务困境儿童十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

特别是针对孤困儿童这个最需要关爱保护的群体,提高生活保障标准,连续3年以10%左右的幅度提高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目前全市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310元、1848元、1340元,共纳入保障7977人;实施助医助学项目,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等项目,去年以来为孤困儿童提供医疗康复救助255例、教育帮扶242人,5506人纳入全省 “护佑健康”项目范围,免费享受政府购买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保险;建强基层服务网络,县级未保机构、镇街未保站、村级儿童主任实现全覆盖,建立孤困儿童定期走访随访制度,实施儿童福利服务对象精准化保障精细化服务行动,每个县市区培育2家以上儿童服务类专业社会组织,及时掌握孤困儿童生活、就学、监护等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打造“儒乡婚约 为爱作证”婚俗改革品牌  让结婚成为幸福生活的新起点

全市民政部门坚持文化自信自立,优化婚姻登记服务供给,创新婚俗文化载体,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助力婚姻家庭幸福稳定。

提升婚姻登记服务质量。改善提升11处婚姻登记机关软硬件环境,推行线上和电话预约,实现“婚育户”一件事办理,让登记更加方便快捷,环境更加温馨浪漫。用心办好“幸福事”,特别是在今年“5·20”“5·21”这个新人扎堆登记的“好日子”,虽然恰逢周末,济宁市在全国率先推出“48小时不打烊”服务,精心准备幸福甜蜜的登记现场,开启“为爱守候”模式,在零点准时盖章颁发出“5·20”当天全国首张结婚证,0时至4时深夜时段,仅任城区婚姻登记处就办理结婚登记110对,舆论给予广泛好评,69家中央级、省级媒体跟进报道,宣传稿件达2290余篇,3次登上今日头条、抖音、微博全国热榜,得到群众高度认可。

创新婚姻文化礼仪活动。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适时组织各级领导和社会名人颁证、金婚夫妻见证新婚等活动。积极组织开展集体婚礼,比如兖州区在牛楼小镇举办“兖之有礼”集体婚礼,伴随着古典音乐、传统礼仪,整个过程简约而不简单,富有古韵之美,展现了婚嫁新风。创新推出以“迎亲嘉礼、正婚典礼、答谢喜宴、回门省亲”为主要流程的现代中式婚礼,实现文化文明、家庭亲情、家国情怀有机融合,曲阜市新中式婚礼受邀参加了全省婚俗礼仪展演,在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备受中外观摩嘉宾好评。

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依托婚姻登记机关建立一站式、多元化的婚姻家庭服务机制,提供情感辅导、婚姻危机调处等服务。目前,全市婚姻登记当事人接受辅导率达到55%以上。积极推动好家风好家教宣传进村庄、进社区,把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纳入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监督引导作用,教育群众喜事新办、婚事简办,经营婚姻、和睦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