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这座小城以“诚信”为金

2023年06月04日14:51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刘双保

鸡黍之约如蜜糖

刘双保

在鲁西南有一座小城,叫做金乡。城虽小,却有一条河穿城,四河环绕、九湖星布。

行走在这诗意栖居的江北水乡,如果来到小城的北大门,就会看到一组雕塑,雕塑的主人公是范式和张劭。两位先贤拱手而立、默默相视,似乎在诉说志比金石、生死不渝的兄弟之情。这组金乡县标志性雕塑的主题就是“鸡黍之约”。

在金乡县西南有一个鸡黍镇,古称鸡黍城。为什么叫“鸡黍”呢?就是为了纪念“鸡黍之约”的主角范式和张劭。

据《后汉书》记载,范式,字巨卿,东汉时期金乡人。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远赴京都洛阳求学,和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的张劭成为好友。有一次两人都要回家探亲,分别的时候,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返回洛阳,将去你家拜见老人。”后来,约好的日期将要到了,张劭请求母亲准备酒食以招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两年之别,千里结言,怎么能相信呢?”张劭说,“巨卿信士,必不乖违”,张劭的母亲说:“如果真是那样,我当为你们酿酒。”到了约定的日子,范式果然来到,登堂拜见张劭母亲,并与张劭开怀畅饮,尽欢而别。

“鸡”是下酒的美味,“黍”是充饥的美食,也是酿酒的原料。在古代小农经济的条件下,这已经是农家招待尊贵客人的上好食物。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这首诗《过故人庄》开头描写的杀鸡、煮黍的情景,足见故人的盛情和淳朴。这种淳朴所体现的就是故人的“诚”和诗人的“信”。“鸡”与“黍”,“诚”和“信”,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组合起来,能带给人们太多美好的想象。

后来,范式在家乡山阳郡担任要职,有一天忽然梦到张劭病故,希望能送他最后一程。范式猛然醒来,就辞官而去,千里奔丧。出丧那天,范式还没有赶到,张劭的灵柩已经启行。当来到墓穴将要下葬时,灵柩却怎么也抬不动了。这时,只见一个人素车白马哭着赶来,张劭的母亲说:“这一定是范式。”范式送别张劭后,又修坟植树,才依依离去。

没有生死关头的艰难抉择,没有荡气回肠的大义凛然,“鸡黍之约”的典故似乎有些平淡。但千百年来,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再到明清的小说,“鸡黍之约”却被人们一遍遍赞颂传扬,一遍遍咀嚼回味,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两个大写的字——诚信。“鸡黍”固然是盘中美味、厨中佳肴,但因为有了“诚信”这层意蕴,就超然于杯盏庖厨之上,呈现出让人心向往之的大境界!

和“鸡黍之约”的故事一样,金乡这座小城似乎也很平淡,没有令人流连的名山大川,也没有令人羡慕的厂矿企业,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业县城。但是,当你行走在这座小城里,你会感觉到江北水乡特有的田园风光,当你生活在这座小城里,你会感受到慢生活特有的安闲、惬意。这种安闲、惬意源于金乡人对他人的信任,对社会的信任,对未来的信任,更是源于诚信已经融入金乡人的一言一行和千行百业。

如果让金乡人向您推荐几样小吃,那一定少不了“红三刀”。金乡生产“红三刀”的糕点厂是“中华老字号”企业,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光卖这几样糕点,能撑到今天,靠的就是诚信和品质。做好的“红三刀”略呈长方形,有一扁指厚,如火柴盒一般大小。表面缀满芝麻,迎面三刀分为四瓣,红中带黄,犹如烤熟的蜜薯,入口酥香,糯而不黏、甜而不腻。  

“红三刀”又叫“蜜三刀”,在和面时要加入适量的优质蜂蜜,至于加多少,则是传承百年的秘方了。在面坯表面撒上精选的芝麻,切成小块,再用优质花生油炸透。最后“红三刀”还要“喝浆”,把白糖和水倒进浆锅加热,糖融化后再加入蜂蜜和桂花等料搅拌,油炸后放凉的三刀坯子倒进来“喝浆”,大约两分钟即能“喝足喝透”,然后捞出晾凉。

一块块“红三刀”晶莹剔透,令人垂涎。随手拈一块,轻轻一掰,“红三刀”从中间慢慢裂开,拉出三两条若有若无的细丝。分开的两块像两只玉杯,杯内各有半杯晶莹的蜜糖。这哪里是蜜糖,分明就是“诚信”的化身。

金乡,因东汉时“凿石得金”而得名,其实金乡并不出产金子,而是以“诚”为金,以“信”为金。诚信,就是高高耸立在金乡大地的一座丰碑。

来源:齐鲁晚报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