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运河风流》中的济宁元素与人物原型

2023年04月23日21:05  来源:东方圣城网

掌上济宁讯(图文 记者 成岳 刘帝恩)山东卫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运河风流》,通过“济宁三杰”各自的命运选择和情感纠葛,地地道道展现出民国时期的济宁风貌。许多观众在收看《运河风流》时,对其中的济宁元素和人物原型充满了期待。

那么,剧中有哪些济宁元素?“济宁三杰”到底有没有人物原型?4月10日,《文化周末》独家创意的“追踪《运河风流》背后的故事”来到第二站——大槐树身边的老博物馆,专访了济宁市博物馆原馆长朱承山。

据朱承山介绍,《运河风流》编委会成员来过济宁两次,专门举行座谈,了解济宁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情况;而在剧本创作过程中,编委会成员与朱承山电话沟通十几次,他向对方介绍并提供了许多济宁历史常识和资料。

济宁县长、知县与知事

“比如1928年以前,济宁县长不叫‘县长’,叫‘知县’,1928年后才改为县长。”朱承山向《文化周末》记者介绍,通过多次电话,向《运河风流》编委会着重介绍民国时期济宁的机构设置和官职,这一点就原原本本地呈现在了《运河风流》当中。

民国时期的政权机构性质有别,曾存在民国政权机构、共产党政权机构、日伪政权机构。民国政权机构又分为北洋政府统辖的(北京)地方政权,以及国民党管辖的(南京)地方政权,可见当时的混乱动荡局势。

民国元年(1912年)设立济宁县,县公署在今西门大街中段路北,东邻河道总督署旧址,门前今称县前街,县署的主官称作县知事,或称知县。截至1928年,共有朱猛、张敬承、徐德源、卞宗弼、卢润书、金荣桂等17任知县。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打败了北洋军阀,夺回政权,建立南京政府,并命令将各县名称改为县政府,主官称作县长,以显示政体革新,先后有黄华堂、刘镜堂、赵国桢、朱汉生等13任县长。

此外,县级之上还有济宁道,驻济宁河道总督署大院,管理25县。

《运河风流》第一集中,有济宁要搞选举的戏份,其实也体现了民国时期民主、自由、选举等进步思维对济宁的影响,这些内容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记者查看了朱承山提供的民国时期《济宁县志》,“自治篇”中记载了正议长、副议长、参议员、议员、城议事会董事会“在铁塔寺院”等史实。其中的正议长杨毓泗,曾任山东省资议局议长。

享誉世界的济宁皮毛业

《运河风流》中“济宁三杰”之一的宋鲁生,是经营皮毛业的商人。像宋鲁生这样的皮毛商,在当时的济宁并不罕见。民国时期的济宁,主要加工鲁西南山羊和绵羊皮毛,技术成熟,历史悠久,是济宁出口的主打产品之一,备受外国商人的青睐。

朱承山告诉《文化周末》记者,1910年以后,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在济宁开办联络处17个,这些联络处或与济宁本地商户合作,或单独开办,专门做皮毛进口生意。

皮毛业的兴起与济宁所处的地理、交通、物产条件密切相关,但更有它独特的原因。

其一,济宁河流湖泊众多,土质优良肥沃,植被茂盛,适于饲养牛羊,盛产大黄牛。鲁西南大黄牛属国内优良品种,青山羊皮在国际上称为“济宁路山羊板皮”。济宁饲养业历代都很发达,尤以村村户户饲养青山羊为盛,附近各县年产150万只以上,连同菏泽等其他各县总计年产三百多万只,皮毛业的原料非常充足。

其二,运河畅通,商贸繁荣,济宁回族人众多,清未民初已近万人,又多集居在商业发达的南关越河两岸。回族人食牛羊肉,自古多从事皮毛业。皮毛加工技术是他们的传统技艺,代代相传,沿至近代,皮毛技艺有很高的水平,产品质量优良,驰名全国。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各地和江苏、河南一带的皮毛畜产等企业中,济宁籍的回族制皮工人都有不少。济宁皮毛业的兴起和发展,与运河及本地回民技艺高超有着密切关系。

济宁皮毛业,起于元而盛于明。元代几次西征,由我国西北带来一些皮匠,安居济宁,习皮毛业,是为济宁皮毛业之始。元时为官办垄断,或贵族出资,或放高利贷,回民经营,工匠世袭。回族人民喜集居,后又有各地回民迁来济宁,聚居在济宁南关、越河两岸一带,遂聚众而成业。

明至清代中叶,经几百年的发展,济宁皮毛业已相当发达,制作工艺日臻完善,市场也逐渐形成。至清道光、咸丰年间(1850年左右),大作坊已经出现。据记载,当时有马家作坊等多家。

马家作坊是马氏兄弟两人开设的,雇工百余人,制作皮衣,运往江南苏州,由皮庄收购包销。苏州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皮衣市场,年产、销量数额都很可观,官宦富商多在那里购买皮衣。

清末光绪年间,济宁皮毛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较大作坊有二十余家,其中以马振兴、牛养和、王增盛三大作坊最为有名,其他季节性的小作坊与自产自销的家庭手工业就更多了。

大作坊雇工百人以上,全业工人有一两千人,外地来济作短期季节工的人数也不少。济宁越河两岸的回民,家家从业,户户作工。由于皮毛技艺高超,做工精细,产品在各地享有盛名,深受商贾用户称赞。

各作坊为防假冒,产品都盖有自己的戳记,也有另盖暗记的。当时,济宁年产各种皮衣数万件,除部分销售本地外,全国各地均有销售。大宗的产品多由苏、杭皮庄收购包销,苏州的增盛皮庄就专收济宁各大作坊的皮衣,每年由该庄开盘定价,济宁也据此作为市场交易的标准。

济宁皮毛业资本占城区商业总资本的29%,年加工出口青猾皮三四百万张,羔羊皮四五十万张。生皮除来自鲁中山区、鲁西平原外,还在张家口、东北等地设点收购“口外货”,加工出口称为“中国济宁路”皮货,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

20世纪20年代,德、美等国商人来济宁开“洋行”坐收,皮毛业空前繁荣。以1937年至1938年的皮毛行栈为例,就足见其规模。

由越河南自西向东排列,就有万盛、源成、永兴、万兴、三合龙、九通、瑞兴、协盛、朱合成、源兴、德合、瑞盛、永兴锟、袁吉盛、王玉盛、陈德隆、万庆、万通、瑞茂、金祥、益祥。

由越河北自东向西排列,有扈鼎昌、元和、广通、陈聚顺、广元、石福兴、德泰、金茂、文正和、米同昌、聚丰、德合、德聚、义兴、米同兴、同兴、文盛永、玉龙、盛兴永、沙益龙、盛行水、同兴、龙兴、沙义成、荣义、贵义、义享、聚龙、双成等。

小南门里越河南有义祥、沙玉龙、辅盛、陈德隆、贵兴、玉兴、王瑞茂、桂兴、鼎昌、万顺、鸿记等。

越河北有义隆、恒兴、文正和、沙长苓、玉顺、增记、万兴、敬记、祥记、修记、双成、裕顺等。

据济宁县志和民国时期的工商年报记载,济宁对外出口的皮毛产品,最高能占生产总量的80%,在欧洲十分出名。所以,《运河风流》中这一人物原型,完全有迹可循,且诚信、孝道等内容,也完全符合济宁商人受儒家文化熏陶所表现出的品质。

老济宁商贸中粮行最盛

在《运河风流》中,宋鲁生的贸易也涉足粮食业。据记载,粮食业在济宁商贸中最为兴盛。明清以来,由于交通便利,四方粮贩来济宁集散,大粮行达36家,从业人员不下千人,加上一些小型行栈,其资本占城区商业总资本的35%。粮行分河市、旱市,运河西岸的坝口为河市,较大粮行9家,日成交上千石,散布于西关、北关、东关、大东关的二十余户为旱市,规模均比河市的粮行小一些。

坝口粮行,是民国时期济宁主要的粮食交易市场。

民国三年(1914年)有4家,分别是人和、德和、义成、义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至七七事变以前有6家,分别是人和、德和、四明、复和、九丰、纯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以前,日本侵占时期有11家,分别是人和粮行,掌柜王爵民;德和粮行,掌柜郑羽宾;四明粮行,掌柜程绪彝;纯记粮行,掌柜赵天吉;三和粮行,掌柜周殿元;宝兴粮行,掌柜赵光亭;瑞和公粮行,掌柜王振瑞;永和粮行,掌柜郑子鹤;豫泰和粮行,掌柜刘玉太;德兴永粮行,掌柜李德海;四源永粮行,掌柜韩步青。

极为兴盛的药材与杂货业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济宁裕茂等4户药材行栈,被赐为代给国家收缴倖禄的商号后,名声大噪,各地药商纷纷前来经商。最盛时,药材行栈一百多家,零售店铺五十多家,日吞吐量达几十万公斤,济宁因此成为全国十大重要药材市场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济宁药材业依然繁荣。行栈有钱记、周豫公、恒源、洪太、信诚、瑞记、德兴,店铺有天德堂、广育堂、济仁堂、世宝堂、赞育堂、保合堂等,计105家。

杂货业鼎盛时期有120家,有行栈批发、零售和果品店、海味店之分,经营商品主要是来自外埠的红白糖、江大米、纸张、海味、调料及祭祀供奉用品,兼营土产、干果等。零售店有的设有作坊,经营糖果糕点。

批发行栈,年经营百多万元银币,成交额大,与外埠结算一般都是通过银号汇兑。1949年之前,城区内的杂货行栈有东隆昌、复聚长、同聚、同孚、同德、和顺、德大恒,杂货铺有振祥、春茂,果品店有如葆、兰芳斋、宝康、衡康、四美、金昌、公茂、马大兴,海味店有三如、玉和、合盛和等,共计120家。

此外,济宁作为山东运河南部的通商码头,转贩贸易也特别兴盛。来自江南的竹木、丝绸,闽广的红白糖,江西的瓷器,湖北的桐油,山西的铁器,以及本地区出产的烟叶、毛皮、粮食、果品、酱菜、煤炭等,都源源不断地聚集济宁,然后再由济宁的周边省区转贩,直接贸易辐射遍及苏北、皖北、豫东及直隶南部的四省之地,区域商贸经济中心的地位与功能,比明代又有了明显的加强与提高。

土匪和旅长原型

《运河风流》中的“一片云”和牛震山,身份是土匪。朱承山说,民国时期的济宁,的的确确有不少土匪,这其实和民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新旧势力混合有关。这些土匪中,部分留下了名字,但大多数是像“一片云”这样只有个代号。抗日战争爆发后,济宁人民一致抗日,有不少土匪加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民国时期的济宁,最为著名的土匪当属褚玉璞,他是济宁汶上人,其大哥叫褚玉凤,二哥因家境困窘而夭亡,褚玉璞排行老三。他的家庭极其穷寒,儿时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二十岁以后,褚玉璞闯荡绿林,离开家乡到了百里之外的郓城县地,当了大码子(即土匪)。1913年,24岁的褚玉璞投靠冯国璋手下张宗昌部,当上了一名兵卒,从此开始了金戈铁马生涯。

他身体粗矮,但勇猛彪悍,很受张宗昌的赏识。1917年升为营长,翌年升为团长,再后来当上了军长,驻军济宁。1925年,奉命率部驻防济宁;1926年,奉命率部北上,进攻冯玉祥部,战事颇为顺利,一直打到沧州。随即,张作霖任命他为直隶督军。

褚玉璞死后,尸体入棺,由天津用火车发往济宁,停在济宁北关三官庙,后葬在原籍褚庄。

《运河风流》中有一个裘旅长,原型或是济宁的潘鸿钧。潘鸿钧,字子和,又名伯钊,是直系军阀吴佩孚的中央第一旅旅长,1920年至1925年在济宁北门大街修建私邸潘家大楼。建成后,潘鸿钧意欲金屋藏娇,把他的八房姨太太均安排在大楼的二楼。但不久潘鸿钧发现姨太太与护兵通奸,盛怒之下一夜将8个姨太太全活埋于大楼的后院之中,执行人是其刘副官。济宁百姓所说的“潘子和杀家”,就是指的这件事。

“济宁三杰”中的杨春早

《运河风流》中“济宁三杰”之一的杨春早,是个爱读书的人,坚持要为济宁写县志。第二集开头,他的出场就是在书堆中找书,这个人物其实也有他的原型。在民国时期《济宁县志》开篇的济宁县志序中,有“潘洁泉”三字。

潘洁泉,名为潘守廉,字洁泉,号对翁老人,济宁微山人。潘守廉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曾在河南南阳当过知县、修过《南阳县志》,退职后回到济宁,主持修订了《济宁县志》《济宁直隶州续志》,南通人、济宁道属官袁绍昂是执行主编。

《济宁直隶州续志》收录1840年至1911年的史事,有数十万字。《济宁县志》收录1912年至1936年共25年的史料,分为疆域、法制、文献、故实四略,共十余万字。

大济宁从来就不小

随着《运河风流》的热播,观众会了解更多的关于济宁。这里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人文始祖黄帝、伏羲以及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诞生地,也是水浒故事起源地。而今天要讲述的运河,也只是济宁名片之一“运河之都”的凤毛麟角。

话说民国时期,济宁就建起了自己的发电厂,人们用上了电灯。由天津通向上海的无线电报局,济宁局是沿线的7个局之一,有线电话能及时通达。

济宁的工业与经贸是何等状况,略举数例:济宁机制面粉厂(今解放桥河东)生产的“铁塔牌”面粉销往京津江南,数个打蛋厂生产的蛋绒半成品畅销欧美……而发行中国第一只股票的也是济宁人。

1915年,世界上刚刚诞生的无声电影,也来到济宁三官庙。美国小广寒电影队在这里放映了3个月,场场爆满,邻近三十多个县的居民,日夜兼程来到济宁观看电影。

1914年的山东产品博览会上,济宁有三十多个产品获奖。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济宁玉堂酱园等5种产品获金奖。

《运河风流》中的济宁元素和人物原型,源于济宁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这部描绘济宁的佳作,让观众对济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今天的济宁人,应该更多地了解济宁的历史,通过更多的努力,把济宁告诉世界。

■下图为朱承山向《文化周末》记者展示的《济宁县志》等资料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