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丨“西北风”劲吹的启示

2023年04月01日09:11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作者:田可新

□本报记者 田可新 本报实习生 张铭皓

日前,话剧《主角》带着黄土地上的一股“陕风”强势登陆山东省会大剧院,开票以来便备受关注。它延续了话剧《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对于文学传统的回归和“秦人秦事”的坚守,三部话剧擦亮了陕西人艺“茅奖三部曲”的文化招牌。

放眼当下文化界,话剧舞台之外,陕北味的文艺作品在大小荧幕上皆吃得开,为何“额”一出口就是讨喜,陕北地域文化究竟魅力几许?能给我省文艺创作带来怎样的启示?

吼一声秦腔,“不煎不熬不成角儿”

“我无法想象一个作家如何写他不熟悉的生活。”陕籍作家陈彦从陕南的大山中走出,带着对故土的难舍把他熟悉的戏剧舞台写进了小说《主角》。2019年,《主角》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22年,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和编剧曹路生九易其稿,将70万字小说改编成3万字剧本,把《主角》搬上了话剧舞台。

何谓主角?戏里说,“不苦不累不成角儿”“不伤不悲不成角儿”“不患不难不成角儿”“不煎不熬不成角儿”“不屈不辱不成角儿”“不容不忍也不成角儿”。《主角》的主人公忆秦娥从放羊的娃娃到一代秦腔金皇后,她人生起点不能再低了,大山里的放羊娃跟着舅舅进了县剧团,因为在伙房烧火时练功,被四位秦腔师傅慧眼识珠。忆秦娥似乎生来就是要成为主角的,然而生活注定不让她顺遂。成为主角给她带来的不是掌声与祝福,而是来自同伴的流言和诽谤,只身一人的她在孤独的泥沼里越陷越深。登上艺术的顶峰,却沦陷于爱情的低谷。初恋被她的“光环”埋葬,为了自证清白与花花公子刘红兵成婚,却遭到背叛;离婚后与画家石怀玉交往,却因此断送了儿子的生命。

“主角,就是自己把自己架到火上烤的那个人,而我愿意做那个把自己架到火上烤的人。”这是忆秦娥的扮演者刘李优优在建组时告诉自己的话,为了饰演忆秦娥,没有舞蹈和戏曲基础的她提前两年进行戏曲训练,从压腿踩胯开始,感受角色,坐着时将腿盘成卧鱼状,巡演路上随身带着一根烧火棍,利用休息时间独自练习……“前期一切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在演员心里种下一颗种子,随着排练的时间慢慢推移,在人物之间的磨合中,种子慢慢生长,人物也逐渐丰满”,剧中刘红兵的扮演者安猛讲出了话剧演出的魅力所在。“演第一场和演第一百场,台词是一样的,但感受不一样,我觉得一开始的种子也很重要,然后慢慢地开花结果也很重要。”

表演之外,编剧曹路生巧妙地把剧本结构用秦腔经典剧目的择选作为主要场次的划分,《杨排风》《白蛇传》《游西湖》等剧目伴随着忆秦娥情感命运的波澜起伏,描摹着忆秦娥艺术生命的航行轨迹。秦腔的生命力来源于黄土地,在黄天厚土走了一遭又流淌回秦人的血液中,成为他们身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的加入和融合让整个作品丰富饱满,荡气回肠。

“西北风”的底气:戏剧创作回归文学传统

不久前,著名作家贾平凹出席首届济南书市开幕式并致辞。去年,他刚刚出版了长篇小说《秦岭记》,“生在秦岭,我写的东西没有办法绕开秦岭。”不难看出,陕西作家的笔下大多离不开生长的土地,那是历史的厚土,也是文学的厚土,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一大批作家扎根生活,在文坛形成了一支独树一帜、难以效仿的文学陕军,这是西北风劲吹的底气所在。

《主角》等作品的舞台化,被视为戏剧创作回归文学传统的范本。未来五年,陕西人艺计划再推出两部文学名著改编新作,分别是作家李佩甫的《生命册》和陈彦的《装台》。其中,剧版《装台》已于2020年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在陕西本土文学影视化过程中,《白鹿原》就有多个版本的电视剧集和电影,路遥的《平凡的世界》1990年就被拍成电视剧,而后在2015年由王雷、佟丽娅、袁弘、李小萌等主演的新版《平凡的世界》同样口碑不俗。

除去经典文学的剧本加持,陕西的地域文化符号也是影视作品中的常客。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五代导演行走于大西北,拍摄了一系列反映西部民风民俗的电影。《黄土地》《秋菊打官司》在人民日常生活状态的描绘间呈现出了大量的西部民俗事象。《武林外传》中的佟湘玉可能是不少观众印象里陕西人的典型代表,“额错咧,额真滴错咧”,一口地道关中话的加持让角色形象更加迷人。近年热播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长安十二时辰》中都有不少陕西美食的特写,同样是地方小吃,周莹爱吃软糯香甜的甄糕,张小敬喜欢热腾腾的水盆羊肉,人物性格从地方吃食上可窥一二。

陕西地域色彩为何能在影视圈留下浓墨重彩?西北风频频吹拂的原因不外乎地杰人灵。“峻岭登临最上层,飞埃漠漠草稜稜”秦岭架起她的骨骼,黄河流淌她的血液,秦、汉、唐三朝就为陕西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革命圣地延安为革命以及军旅题材的作品创作提供了生长的摇篮。黄天厚土孕育出陕西人的灵气儿和能干事的拼劲儿,“老陕”的故事还得老陕来讲,陕籍影视从业者怀着对故乡深沉的情怀和爱怜,从生活里寻找灵感,人物的生命表达饱满而富有层次,“瓜”得淳朴可爱,“怂”得老实憨厚,“楞”得率真热烈,“骂人他最狠,心眼他最实”,黄土的性格就是他们的性格,大山的性格就是他们的性格。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佳认为,土地的广袤与恢宏,秦腔的高亢与浑厚,白羊肚毛巾的朴实与简练,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呈现陕西人的质朴豪迈,人的精神、品质,人的真实、淳朴,才是最触动人心、最打动观众的关键点,是陕西影视传播的软形象和地域文化的灵魂。

坐拥“文学陕军”“长安画派”,陕西期待再打出“西部影视”的品牌,让陕西影视文化的高原再起高峰。要把陕西故事讲活,首先就要注重讲法,比如大家都爱听的陕西方言,在传播上同样有取舍,《主角》在巡演时会根据受众文化差异在全方言的基础上进行微调,比如删去一些原生的谚语表达,一切以戏剧效果呈现为转移,让陕西人听着亲切,外地人听着新鲜也听得懂。地道的方言正是作品的加分项,不仅两位主演对此十分确定,也是文艺创作者的共识。

“大秦岭,大泰山,都有理由写得好一些”

山东与陕西两省同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贾平凹来济时曾说,山东与陕西之所以是文化大省、强省,与我们脚下的大地有关系,与泰山和秦岭有关系。“无论生在大秦岭,还是生在大泰山,只要从事写作,都有理由写得好一些,因为你的资源丰富。”

近年来,在山东影视文化工作者对鲁剧“守正创新”的精神追求下,一批富有浓厚的山东味道的电视剧集登上荧幕。去年春天登上了央视综合频道的《三泉溪暖》,就将龙山黑陶、铁艺非遗产业、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山东吕剧等富含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与剧情相结合,山东人文特质与时代风貌也在剧中得以展示。其取景地朱家峪还曾拍摄过《闯关东》《南下》《老农民》《青岛往事》等多部山东气质满满的高口碑作品。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创作主题下,《温暖的味道》以打造当代精品乡村题材影视剧为探索方向,讲山东人的事,也帮山东人做事。拍摄地后石沟村,起初缺少人气,在剧集热播后,剧中许多颇具生活气息的特色布景变成游客的打卡地,这是一次“影视产业+美丽乡村”的成功尝试,文化旅游业的提振,是文艺作品与城市形象互动后最直接的社会效益。

如果说陕剧中的陕西人形象是“不变中的万变”,那么鲁剧中的山东人可能是“万变中的不变”。媒体呈现的山东人,在本分仗义等共通的北方性格下又是令人惊喜的:坐拥脱口秀王国半壁江山,时不时因为倒装句上个热搜,贾玲都在春晚小品里说起山东方言“吃蛤蜊,哈啤酒”,基因里的幽默无处藏匿。

山东守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的是登上荧幕的底气,同时在资源的挖掘和转化上,特别是在舞台剧的创作上,还有极大的空间可以转化、开拓,比如除了孔孟、二安,齐鲁大地上诸多名士的故事也亟待更生动的讲述,像柳子戏、琴书、快书等传统艺术形式也期待更多样更精巧的糅合呈现,而现有的展示山东特色的经典、名作怎样进行二创形成精品也成为一个可以进一步探讨的课题。时代感不仅是对过往史实的回溯,还有对新时代的热切期盼,对新兴文化的选择性吸纳,和对经典与传统的适当改编,话剧《主角》将文学、戏曲、方言灌注于大众舞台,即一次叫好又叫座的锤炼。沿着这样的思路,或能将山东优秀传统文化、山东人的特质有机融进具有时代感、创新性的文艺作品中,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气象。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