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网讯 (记者 王媛 通讯员 张晨)“亲爱的妈妈,见字如面:往事不堪回首,每每想起和您吵闹时您心痛的眼神,儿子心里都无比难过。以前是我太不懂事了,总是讨厌家乡,总是渴望外面的世界,甚至对您以出言侮辱的方式达到去外面闯荡的目的。辗转十来年,最后却落的这高墙电网内强制隔离戒毒的下场。悔不当初……”这两天,济宁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的干警正对戒毒人员张华(化名)有着部分泪痕褶皱的家书进行检查,检查完毕后装入信封,便可寄出。
十年游荡终断冰毒 个别谈话唤醒迷途
2022年10月20日,33岁的张华因吸毒成瘾被公安机关抓获后送至济宁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在张华入所后,戒毒所干警查看了他的档案:四川籍,初中文化,父母俱在,家中还有一个姐姐;2008年至2018年先后于西藏销酒、成都装修、北京工地搬运、成都自营店铺(因吸食冰毒导致店铺倒闭);2019年在四川省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又因于2022年在山东省济宁市打工时吸食冰毒再次被公安机关抓获。初入戒毒所的张华纪律意识较差,人际关系紧张,以致为小事与其他戒毒人员多次发生矛盾。干警从对张华开展的个别谈话中得知:张华家中于四川内江经营茶馆多年,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因在家中备受宠溺,致其自小叛逆、厌学,后天南地北游荡;除此之外干警还发现,现阶段的张华心理焦虑烦躁,失败感强,对亲人感到愧疚,情绪悲观、消沉,对未来没有信心,往往表现出一种不知所措。
鉴于此,强戒一大队干警迅速反应,对张华重点开展个别谈话以方便下一步教育矫治方案的制定:在观察到其烦躁、消沉后适时开展个别谈话,并在谈话中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准确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拉近其与干警的心理距离。最终,在教育矫治个案的制定中决定对该张华采取在推进常规 “法律常识”、“仁者爱人”系列课堂教育基础上,创新教育矫治方式,大力开展二十大主题教育、读书心得分享、“孔子学堂特别家书”、每日书法练习等活动。力求用最短的时间抚平其烦躁思绪,消除其悲观思想,转变其戒治态度。
“孔子学堂”洗涤心灵 矫治个案重拾信心
“孔子学堂”是济宁市戒毒所改造戒毒人员错误思想的一把利器,是将孔子思想、儒家文化与戒毒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儒家传统文化学习,初步了解儒家文化“仁”的核心思想,学会对人对事常怀谦让、理解、互敬、互爱之心,加以其戒治环境中众多儒家思想理论字画,以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一言一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提高张华内在戒治动力,缓和人际关系,加强组织纪律,坚定戒毒决心。 “孔子学堂”的教育方式对张华这样拥有丰富社会经验的戒毒人员特别适用:在课堂中将儒家文化不断剖析,将对张华个别谈话中了解到的内容相结合,以其之前的错误行为举例,从实际出发,把握其悔改之心,真实做到认错、悔错。
书写家书的过程也是认错、悔错的过程。通过对家书的书写进一步强化张华对吸毒的反思和对家人的愧疚,正确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体会到家庭家人的关爱,深刻反思自己对家庭的不负责任。鉴于张华对家人怀有愧疚之心,戒毒所干警便对张华开展“孔子学堂特别家书”工作,鼓励张华给家人写家书以得家人的原谅和对自己戒毒的支持。后续家人回信中对其戒治的支持与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张华回归社会的信心与决心。
科学戒毒脱胎换骨 积极戒治走向新生
经过几个月教育矫治,张华对戒治的态度也开始变得乐观,队内人际关系也有了较大改善。现在对毒品的依赖已逐渐转移到对儒家文化的学习和硬笔书法的练习上,不仅知法懂法,儒家经典语录更是张口就来,并时常主动与干警谈心,分享喜悦与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的人生计划。
如今,张华用以和家人来往的书信也有了厚厚一摞。从书信的时间线中,字体肉眼可见的越发工整,书信的内容里更是学会了“用典”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庭的向往。他已不再是之前那个渴望游走四方的浪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积极戒治,渴望回家的青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