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学习手记|守正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2年11月25日14:20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夏培超

□夏培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作为新时代的基层选调生,我深感使命在肩,倍感责任重大。

要在学习宣传方面打头阵。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切实增强自觉性、主动性、紧迫性,结合实际、以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要原原本本学习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认真领悟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在学习中晒工作成效、谈心得体会、说存在问题、找发展思路、比工作干劲,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学透,有力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水平、理论素养、思想觉悟和工作本领。要按照年年有计划、月月有学习、周周有活动的总体目标,通过群众老少咸宜、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会议精神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才有底气。作为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要充分尊重和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真正实现以“学”促用、以“学”提能、以“学”求进,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闯出一片新天地,在共同富裕的赛道上干出一番新业绩。

要在党建引领方面下功夫。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要树牢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选强配优支部班子,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把更多有文化、能吃苦、肯奉献的优秀人才吸收进来。要透过基层所思所盼,认清自己职责使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坚定地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进民生福祉的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始终和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持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把党中央的政策和关怀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既要在“学”字上用真功,更要在“做”字上见实效,立足本职岗位,结合本村实情,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实现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要在产业振兴方面做文章。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把产业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绿色生态作为当地最大财富、最大优势,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坚持绿色引领、科技赋能、三产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本着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发展文旅康养等产业,久久为功、精准发力,扮靓乡村颜值、做足山水文章,不断提高农业综合质量和效益。要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壮大特色富农产业,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走出一条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生态富民的好路子,让更多龙头企业当好“火车头”、跑出“加速度”,让更多农民群众栽下“金枝子”、过上“好日子”。

要在科技兴农方面动脑筋。紧紧依靠创新、科技、人才,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真正以创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在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瞄准“技能提升、稳岗就业、劳务输出”等方面精准发力,立足优势特色资源,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助力农村脱贫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实现稳定收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借助乡村振兴政策东风,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加快打造特色农业,加强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和技术培训指导,打好乡村振兴科学发展主动仗,降低农民种粮成本,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要在粮食稳产方面求突破。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牢牢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升耕地地力等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激发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种粮收益,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融合互促。重视粮食安全,积极统筹谋划,全力盘活土地资源,积极协调资金物资,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修建修复灌溉水渠、机耕道路等,大力整治撂荒地、坡地、闲置地,把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建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抓季节、抓时间、抓机械,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潜力,努力实现一季多收、一地多收。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服务,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实地指导村民加强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有力有效保障粮食安全。不断拓宽农业市场,助推农民增产增收。

要在乡村文明方面花力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机制、创新方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村振兴与文明城市创建同频共振,“塑形”和“铸魂”齐声发力,移风易俗助推乡风文明遍地开花。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制度,将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婚事新办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实行报备审批制度。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红黑榜”制度,营造倡文明、讲卫生、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广泛普及科学知识,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各方面。要坚守为民情怀,尊重群众意愿,紧盯产业就业,加快项目建设,加强社区治理,做好配套保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探索推行“党建+积分”模式,创造性地利用积分管理,引导社区居民、党员共建共管共享幸福家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努力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要在文化传承方面开新局。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创新乡村文化创意设计,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乡村思想文化建设,注重新时代乡村文化培育,强化乡村农民道德建设,创建良好文化环境,加大文明乡村建设力度,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充分发挥时代功能、纪念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心用情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抗日纪念馆这一红色资源,让更多人在这里激发信仰信念信心的精神力量。组织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实现村美民富,体现发展之美,绽放文明之花。让南来北往的游客既能感受传统村落的古老底蕴,也能领略现代农村产业兴、农民富的美丽风采。通过党群服务中心+红色阵地模式,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幸福大院、文化礼堂等红色阵地的各项功能和服务载体进行整合,用创新激发党员、干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创造力。

(作者为费县财政局选调生、新庄镇东流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记者:梁开文 禹亚宁 整理

策划:兰传斌

大众日报客户端策划出品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