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丨山东地矿人“寻宝探金”背后的创新基因

2022年11月02日17:11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周学泽

10月31日,《光明日报》整版点赞山东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跋山涉水,在大地深处“寻宝探金”,邀请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老中青三代工作者分享奋斗故事。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动和振奋。

感动,是一代代队员跋山涉水,不怕艰难险阻,无怨无悔;振奋,是老中青三代工作者敢于开拓创新,不断实现找矿突破,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重大贡献,其中“思维突破”的创新让人印象深刻。

一是突破教材教条理论找矿。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原副总工程师李士先今年86岁,1960年从山东大学地质系毕业到第六地质大队工作。李士先说,1965年年底,经对莱州湾东北的三山岛进行系统采样化验,发现这是一个与玲珑石英脉型金矿有根本区别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从此推翻了“大断裂只导矿不储矿”的教材结论,继而发现了特大型的焦家金矿和特大型的新城金矿以及马塘、东季两个大型金矿。

山东省地矿局深部找矿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第六地质大队大队长丁正江回忆:探获全国最大金矿——470吨的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实现了海上找矿重大突破。

二是在实践中总结规律,用新的综合研究成果指导找矿。

重视金矿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更好地指导找矿工作。1976年至1977年,李士先深入研究新城金矿区的典型矿床,主编了《山东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地质特征》科研报告,并在全国第二次金矿地质工作会议上进行汇报,焦家式金矿被正式命名。焦家式金矿目前仍是胶东地区的主要金矿类型之一,其资源总量占胶东金矿的87%。

同样,丁正江提出并建立的新类型黄铁矿碳酸盐脉型金矿床式,引领了胶莱盆地东北缘找矿实践,受到业界专家充分认可;提出的胶东中生代多期次成岩成矿模式及其突出找矿效果,获得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工程师范家盟,2011年大学毕业,2013年所在项目组创造性提出“九曲蒋家断裂与破头青断裂同为招平断裂带分支,具有巨大找矿潜力”的观点,为深部及外围找矿突破提供了理论支撑。经过12年勘查,水旺庄矿区累计探获金186吨,是招平断裂带迄今探获的最大金矿床,助力招平断裂带成为我国第三条千吨级控矿断裂带,项目组被授予“山东省创新型班组”荣誉称号。

山东地矿老中青三代的找矿经历,让人联想到我国杰出地质学家、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李四光。李四光的科学人生,就是不断挑战“既成理论”而取得突破的过程。20世纪初,西方科学家经过地质调查曾断言中国没有生油条件,但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以此为基础,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相继被发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近些年,我们对创新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其中思维方式创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思维方式创新常常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山东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老中青三代工作者讲述的故事中,让人深感振奋的就是“思维突破”,而且“思维突破”一代传一代,这就不由得让人感叹山东地矿有一种“创新基因”。

过去十年,山东地质科技成果丰硕,科技领军人才辈出。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3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人,金锤奖4人,这是“创新基因”在不断传承的明证。

2020年12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李克强介绍的话,让人对山东地矿人的“创新基因”有所领悟:在找矿战略行动中,山东地质科技不断强化创新,理论指导找矿作用凸显,“产学研紧密结合促找矿”:山东地质工作者在研究总结过去找矿经验的基础上,在“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找矿过程中,建立了“阶梯式”成矿模式和“热隆—伸展”成矿理论,为胶东深部找矿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勘查模型,攻克了胶东深部金矿找矿关键理论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拓宽了找矿空间,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胶东深部找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认识—实践—再认识”,就是从主观到客观,再从客观到主观,这正是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李士先、丁正江、范家盟老中青三代讲述的“寻宝探金”的故事背后真正的宝藏。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