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济宁 | 从村容提升到村民富裕,美丽乡村让村民满满幸福感

2022年10月24日09:11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近年来,济宁市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以村容村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村务管理等为具体建设内容,大力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带、示范片区、示范村庄建设,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水平。

2021年度济宁市村庄清洁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考核成绩分别取得满分,均居全省第一,其中美丽乡村建设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位。2022年济宁市新建250个省级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其中省级村47个、市级村203个,持续打造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

修复古泗河

村民回到“桃花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乡村美景,是人们心向往之的“诗和远方”。

记者来到济宁市太白湖新区石桥镇刘庄村,邂逅“现实版”乡村胜景——小桥,流水,古泗河依村流过,水波粼粼,河两岸郁郁葱葱,水泥道路平坦如砥,一座座农家小院坐落齐整,屋前院后,干净整洁,村民怡然自得……

“古泗河治理之后,心情畅快多了,一到晚上,十里八村的人都来这里散步,游玩。在这之前,没见过这么多人来到这里。”家住古泗河岸边刘庄村村民韩莲凤高兴地说,自从嫁到这个村子,一出门就是垃圾堆,经常还因为邻居往废弃古泗河内倾倒垃圾而生气,“最怕的就是刮东南风,一刮风,关上窗户都抵不住垃圾的腐臭味。”

“古泗河全长650米,宽80余米。曾经这里是一片臭水沟,河流两侧被村民种满了杨树,村内垃圾时不时地向这里倾倒,严重影响村庄环境,已然没有了古泗河往日的盛况。”刘庄村党支部书记仇建振说,2019年1月,太白湖新区石桥镇打造张桥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刘庄村在尊重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对流经村落的古泗河进行修复,通过村民自发对河道内的树木清理,垃圾清运,河道清淤、修复,两岸景观重建,2020年6月,古泗河重现昔日美景。

在修复古泗河的同时,刘庄村又在古泗河水质上下功夫。“我们在村内进行雨污分流,把村民的生活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可达三类水质,可以直接排入古泗河内。”仇建振介绍,全村铺设污水管网5995米,生活污水统一流向到村西北角的一座污水处理站,通过生物菌发酵技术,每天可处理生活污水300吨。

“在修复古泗河的同时,充分挖掘村内文化,不仅让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提升,内在也在不断提升。”仇建振说,从清代名士孙扩图修身齐家严训教,修建孙扩图乡贤文化馆、乡贤文化石雕画廊,到解放战争时期抢渡泗河成功实现大突围,再到现在改造治理泗河造福民生,不断将把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建设、农村治理中体现出来,发挥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等凝聚济作用,做实做细乡村文化符号。

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

让乡村宜业、宜居

济宁在统筹建设美丽乡村中,不限于农村村容村貌的提升,更在促进生产发展、带动村民共同富裕方面持续发力。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淡水湖渔产品基地等,富了村民口袋。其中,泗水县南仲都村种植的草莓,因美味口感在济宁名声鹊起。

自2013年,南仲都村便以村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草莓种植,“我们村土壤优异,富有大量的铁、锌、钙等微量元素,适宜发展瓜果种植。”南仲都村党支部书记姚洪远介绍,立足当地特色并经过多年积累,南仲都村现有草莓种植面积460亩,大大小小的温室棚121个,每年都营收都超1000万元。

2016年,南仲都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后,更多的人涌向这里,带来了客源的同时,促进了草莓种植。而且温室大棚里,第一波草莓成熟期在11月份左右,此时市面上冬季采摘、游玩的地方较少,而该村恰好抢到了这个空档,差异化采摘赢得了游客和市场。

2020年,在外打工的该村村民姚印杰看到草莓种植的迅速发展,舍弃了外地一月一万的高薪工作,回家种起了草莓。“回来做种植,一方面是可以照顾家庭,更重要的,这比在打工挣得多。”在姚印杰的草莓棚里,绿油油的草莓秧各个郁郁葱葱,昭示着又一年的好收成。“现在是开花期,预计再有半个月就可以结果啦。”姚印杰说,他目前有17个草莓棚,总种植面积13亩,亩产预计在3000-4000斤,这令他很满意。至于草莓的销路他一点也不担心,既可以通过村里的订单模式,向佳世客、银座等大型商超供货,也可以进行农家乐式的自采售卖。“过年期间,草莓可以达到30元/斤,而且往往供不上卖的。”

“村里还种着500亩左右的桃园,一年营收也能在1000万元左右。”姚洪远表示,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富裕的不仅是种植户,他们会以每天90元的费用雇佣村里的劳动力,帮自己打理种植。“旺季的时候,能用400人左右。”

生态优美、产业富饶,现在的南仲都村已被列为国家级旅游扶贫试点村、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精品采摘园、济宁市农业科技示范园,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文旅+种植内生循环

令第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济宁,不少村落依托自身区位优势、传统文化等资源禀赋,打造出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的济宁样板。

“我们村对古树、古房进行了修缮保护,在展示村庄特色的基础上,保留村庄记忆。”邹城市城前镇越峰村党支部书记相瑞兵自豪地说,村里的古柿树200多年、核心片区23处古房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中期,这些都是村里的宝贵财产。望向一排排层叠交错的古屋,满眼尽是青褐古朴的花岗岩石,伸手触摸,仿佛能感受乡土的历史沧桑。在村子的石刻石忆广场,陈列着门墩、上马石等当地村民过去生产生活用过的石物件,浓郁的地方特色,隽永着越峰村的集体记忆。

此外,越峰村的红色基因也愈发被传承和弘扬。该村忠魂谷纪念碑、雕塑等记录着革命先烈们舍身取义的伟大品格。每年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村子里的退伍老兵们会自发来这儿站岗、献花,遇到骑上雕塑的调皮小孩他们会上前制止,并给孩子们讲解忠魂谷的历史渊源。潜移默化中,该村形成了敬爱革命先烈的风尚,对塑造乡风乡情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越来越多来自济宁城区、临沂、枣庄、烟台等地的游客,到这里参观乡土记忆、缅怀革命先烈,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大年初一的时候,一位村民只卖糖葫芦,一天净利润就达到了3000多元。”相瑞兵说。

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村子种植业的欣欣向荣。每年5到6月,是蓝莓的成熟期,也恰是旅游旺季,络绎不绝的游客,能轻松地消化全村200余亩的蓝莓,而且价格都在30元以上。这一切,都离不开该村柏油马路的修建。“我们村在山沟里,以前进出都是泥巴路,遇到不好的路段要扛着自行车走过去。现在好了,进村的23.5公里山路全成了柏油马路,去年路宽还从4米扩宽至7米,交通前所未有的便捷。”相瑞兵感慨道。

与越峰村发展路径类似的,还有城前镇的东康王村。该村依托蓝陵湿地水利风景区、蓝陵桃花源景区、康王谷花世界景区等,大力发展优质桃、火龙果等瓜果观光采摘。

“我们村在山区丘陵地带,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收成不好。几年前我在村集体的带领下种植了8亩全红冬桃桃树,今年纯利润能达到5万多元。”东康王村村民张守军说,现在5棵树的收入,能赶上过去1亩地,“这在以前哪敢想呀。”

村里的另一位村民隋朝英,则在东康王村桃花坞民宿打工。“现在年纪大了,56岁了,出去打工别人也不要了,就在家门口找了这份工作。”隋朝英表示,在民宿厨房帮帮手、打扫打扫卫生,工作轻松不说,每月还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据了解,该民宿原来是东康王村村委办公处,了解到企业开民宿的需求后,村集体主动将办公室让了出来。

以旅游为种植业带来客源,再以特色种植吸引更多的游客,济宁不少村落形成了文旅+种植的内生循环,突破了产业发展瓶颈,带动了乡村整体发展。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