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扩需求看东营 |“黄蓝交汇”书写黄河新篇章,东营正澎湃向未来

2022年08月24日09:24  来源:新黄河  作者:薛冬

每年夏秋两季,四面八方的游客从天南海北会聚东营,一览黄河入海“黄蓝交汇”的壮丽奇景。这里,为生物繁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万鸟归家,共赴“诗与远方”。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行程5464千米,奔流而至旅程的最后一站——东营,如一条巨龙汇入渤海,并在入海口孕育出浩浩数百万亩新生湿地。这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入海,湿地向海而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2021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有了“路线图”“任务表”,古老母亲河揭开发展新篇章。

而入海城市东营,也正迎着这个重大国家战略,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发展的篇章:既要保护好湿地生态,又要端牢“中国饭碗”,让盐碱地上长出“金麦苗”。

高质量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动物,其种类的多少可以直接反映湿地生态的质量。

穿行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常能看到电线杆上直径数米的鸟巢,这是东方白鹳的“别墅”。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目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观测鸟类由1990年建区时的187种增至371种,其中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东营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的繁殖地。

“鸟无枝头栖,人无树乘凉。”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东营市刚设立时的真实写照,彼时,更被人戏称为山东“北大荒”,那时东营中心城区一带土壤含盐量平均17‰以上,一度被视为绿化“禁地”。

老一代东营人或许对上述场景依旧记忆犹新。而如今,绿草如茵、树木葱茏,花团锦簇、碧水盈城,优越的人居环境已成为东营人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的坚实底色。

位于入海口的黄河口湿地,大片洁白似雪的芦花迎风摇曳,芦苇荡里群鸟飞腾,这里正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每年有600余万只鸟类繁殖、越冬和迁徙,有“鸟类国际机场”的美誉。

2018年,东营提出“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高质量发展、黄河、生态特色锚定了发展模式和目标。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东营以“站在全流域谋划入海口,做好入海口服务全流域”为己任,国家战略,让东营的生态保护站上了新的台阶。

牢记嘱托,奋勇向前,东营正配合省自然资源厅制定《山东省国家公园管理办法》等9项管理制度,正在推进实施保护区湿地修复(二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10个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项目,3月份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实地核查,目前已进入全面报批阶段。

现如今,“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已经成为东营自上而下的一项共识。正是在这一共识之下,“通水、净土、护鸟、入城”成为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方法论。近年来,自然保护区累计修复各类湿地188平方公里,完成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鸟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浮游动物种类由2017年的13种增长到现在的24种。

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正是得益于“护鸟”,使得黄河三角洲成为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和我国丹顶鹤野外繁殖的最南界。

接下来,东营将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牵引,全面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努力把黄河三角洲打造成为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

探索突破盐碱地综合利用

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罗守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正是眼前的这片盐碱地,在去年10月26日创下了新的纪录:亩产大豆470斤。】

近几年,东营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盐碱地长出了产量高、品种好的多种耐盐粮油作物,还有不少耐盐牧草和中草药。而在过去,这是完全不能想象的。

在黄三角农高区,脱胎换骨的不仅仅是盐碱地。

作为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黄三角农高区前身是始建于1950年的国营广北农场,被誉为“华东地区农垦事业的先河”,2016年11月,开启了盐碱滩上的掘金拓荒之旅。

作为滨海盐碱地和冲积平原的典型代表,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土壤分布广泛、类型丰富,面积达到43.97万亩,是探索荒碱地治理新技术的天然本底试验场,180平方公里国有土地成方连片、权属清晰,规模化生产条件成熟,具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独特优势。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立、山东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正式创立、依托国家级星创天地青岛农湾孵化器有限公司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综合孵化器,并与中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等56家高校院所合作,引进科研团队116个,高层次科技人才713人,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8项,强大人才储备为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掘金之旅提供了强大后盾。

生态文明成为社会时尚和市民自觉

广利河,宛如一条碧玉的丝带穿城而过,是东营城市的“血脉”,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营的采访中,记者们在广利河上感受“人在船中坐,船在画中游”,沉浸式地感受河海风情、湿地特色。

湿地与旅游相结合,也从一个侧面助推了东营的文化消费。今年,东营在推出了一系列消费券刺激消费。在全省率先推出汽车、家电、餐饮三大类消费券政策,设立5000万元专项资金,撬动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举办“2022惠享东营消费年”活动,分别于6月、9月、12月举办促销活动。鼓励发展直播电商、网红经济等新业态,繁荣首店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小店经济,推动特色商业街区改造提升,市级以上特色商业步行街区达到10条以上。正在研究“文旅+”消费政策,谋划系列主题活动,进一步提振文旅市场、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与此同时,东营还集中资源、聚合力量,加快实施总投资1527亿元的77个重点“七网”基础设施项目。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总投资913亿元的37个重点工程,突出高铁、高速公路、港口建设,力争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津潍段公铁两用大桥12月份开工建设,东青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10月份全线开工,东营港25万吨级单点系泊8月份开工建设,加快完善对外立体交通体系。现代物流网,聚力推进鲁北铁路物流园开园运营,中心城区综合物流园开工建设。实施年度计划投资22.5亿元的5G网络建设、充电桩建设等9个项目,年底前全市公共充电桩达到3580座、5G基站6000个。农村基础设施网,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农村电网巩固提升、数字乡村建设等任务,争取农村家庭基本具备百兆以上接入能力。

2022年一季度,东营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1—5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7%、居全省第1位,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9%、居全省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9%、居全省第3位。

“国际湿地城市”“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张张响亮的城市名片,让东营这座城市熠熠生辉。

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东营拥有的“优等生”荣耀,也正是这座城市亮眼的“成绩单”。滔滔大河,泱泱湿地,群鸟欢歌,绿意满川。当华夏文明在这里优雅沉淀,当大河与大海在这里交汇融合,东营正书写着黄河口独有的美丽与神奇!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