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专家谈】国家公园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

2021年12月07日16:47  来源:光明网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中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近期,我国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成为我国重建科学、与国际接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大转折点。什么是国家公园?它的设立将为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哪些改变?《生态文明专家谈》栏目采访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对此进行解读。

纵览祖国山河,蕴藏着无比丰富的自然资产,也拥有着数不胜数的秀丽风光,首批国家公园的设立让这片热土萌发了更多生机。

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中国陆域近3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旅游适度发展为基本战略,以小范围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有效保护,不仅消除了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开发利用方式,而且为公众提供了旅游、科研、教育、娱乐的机会和场所。

“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批准实验地并且主导管理的,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尺度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自然资源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区域。”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介绍,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2018年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再到今年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筛定落地,时间虽短,却印证了我国在生态环境领域历史性和转折性的变化。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全局性、标志性重大制度创新。

对于这种创新,唐小平认为有三个方面:

首先,国家公园彻底改变了以往我国对自然保护领域的保护管理制度。以前的自然保护领域是多个部门进行管理,比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等等,大约涉及11个部委局分头管理。然而这些保护形式尽管名称不一,但在功能上却趋同,地域之间还有交叉重叠,因此有时会产生冲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可以实现国家对自然保护地的统一设置和管理,打破以往“九龙治水”的局面,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保护管理体系。

第二,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这种体系之间相辅相成,对以往的十几类不同类型的保护地,进行了整体设计。

第三,明确差别化管控新模式。国家公园强调的是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大尺度完整性的保护,但同时它又分为不同的管控区域,因此最关键的区域将划分到核心保护区,申请严格管控,但在一般控制区内,可以有有限的人为活动,一些原住居民也在里面可以从事一些生产生活工作。

“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彻底改变我国以前自然保护管理的根本性制度,这一创新在2015年的体制试点中成效非常明显。”唐小平认为,这种转折性的制度设计,今后可以推动我国其他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的就地保护,将对我国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重要影响。

监制:战 钊 宋雅娟

记者:张佳兴 蔡 琳

出品:光明网

鸣谢:国家林草局宣传中心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