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游击战争写作的新突破——杨义堂报告文学新作《昆张支队》浅析

2021年10月18日19:17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作者:张宏图

提及当代山东抗战题材文学作品,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铁道游击队》《苦菜花》《大刀记》《三进山城》《红高粱》《闪闪的红星》等20世纪创作的小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也有八路军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沂蒙抗日根据地、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等史迹。对此,报告文学的关注一直不是很给力,20世纪的作品除了《沂蒙九章》,很少有作品能被人想起。直到进入21世纪,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山东才收获了几部很有分量的抗战题材报告文学作品:一部是李延国、李庆华的《根据地》,一部是徐锦庚的《台儿庄涅槃》,一部就是杨义堂的《抗战救护队》,还有高艳国、赵方新的《中国老兵安魂曲》等。

杨义堂是位高产作家,他的勤奋和多产让我十分敬佩。山东作家杨义堂是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他在出版了反映中国抗战救护史的《抗战救护队》(作品荣获了泰山文艺奖)后,再次走近血与火的抗战年代,在他的家乡梁山挖掘出中共党史、八路军抗战史上一段真实而又传奇的英雄故事,创作出了报告文学《昆张支队》,首发在2021年第9期《人民文学》上,笔者读着这些热血沸腾的故事,不忍放下,感到这部作品有许多新的突破。

一是挖掘了八路军平原游击战争的故事,填补历史空白。《昆张支队》和以往反映敌后抗战的《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作品不同,以往的作品大都反映地方武装、民兵或普通百姓的抗战,而这部书写的是冀鲁豫军区一支八路军正规部队进行的游击战争。抗战时期,日军凭借先进的武器十分猖獗,一个三十多人的小队就敢横冲直闯地扫荡。为了战胜日军,八路军进行了整编,由大团缩编成“小团”,撤销了营一级编制,原来每个主力团有两千五百人左右,缩编后一个“小团”只有七百人左右,团部直辖五个大连十五个大排,每排都有一挺轻机枪和一具掷弹筒,小规模战斗的支撑火力大大加强。在新的编制下,我军一个独立的大连完全能够和日军的一个小队对战。昆张支队正是一支改革后的小部队,在冀鲁豫根据地东北部的昆张地区(梁山、昆山、寿张、东平、汶上一带)被敌人占领之后,敌占区内碉堡密集,公路、电话四通八达,敌、特、顽、会、匪猖獗,在吴忠、王定烈、邵子言的带领下,只有百余人的昆张支队勇敢地翻越封锁线,三进昆张地区,越战越勇,在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里,发展成八百多人的团级队伍,解放了昆张地区五个县。冀鲁豫军区推广昆张支队的经验,不仅收复了原来的根据地,还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这部《昆张支队》可谓以小见大,让我们知道了敌占区的艰苦环境,了解了八路军的体制情况和带领人民群众铁血抗战的坚定意志,粉碎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作为八路正规军的游记队和民兵游击队有什么区别?

“参谋长常志义开完会回到房东家的地窨子里,他没有帮助房东干活,而是借着房东家的灯光,把笔记本放在自己膝盖上,认认真真地写当天的《作战报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怕以后忘了,所以每天都要整理出来。”

我们看的小说、电影中有关作战总结的描写是少有的,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作为部队的参谋长每天战斗结束要写作战报告,总结作战情况。在杨义堂这部作品中,我第一次看到了战斗期间军队开展党组织生活的情节:

“我们就让战士们都来认识认识贾大娘,我来讲讲贾大娘的故事,就算一次党建活动。”

“吴支队长,我们带来的文件都学完了,这次学什么?我们再学习一遍行不行?……让每一个战士都讲讲,怎么爱护老百姓,怎么打敌人,怎么克服个人的自由主义”。

自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后,人们只知道连有个指导员、团有个政委,但具体在战斗期间部队怎么开展党组织活动的,过去的作品是很少涉及,这部作品真实再现了我军政治工作的优秀传统,即使在紧张的战斗中,也要挤时间做好党建工作,给和平时期的我们以很好的启迪。

二是写出了昆张支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感人至深。这部作品最感人的部分,就是写出了八路军和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八路军在梁山召开水泊会议,说鲁西一带没有山,老百姓就是八路军的靠山,开始了平原游击战争。日伪军铁壁合围的时候,八路军再难,也要带着老百姓一起突围。昆张支队打仗,要把战场摆在村庄外,战斗以后,让老百姓替伪军求情,送受伤的伪军回据点。最感人的是,为了夺回日伪军抢走的耕牛,昆张支队不顾敌人人数众多,坚决为老百姓夺回了耕牛,牺牲了二十一名战士。群众用最高的葬礼埋葬烈士,建立八路林,年年祭拜。读到这里,我已经热泪奔涌,多好的军队!多好的人民!这样的军队不胜利,天理难容!

故事跌宕起伏,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她不像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而是像一部小说或者电视剧,作者躲到人物的背后,不动声色地讲述英雄们的故事,真实地刻画出了他们的艰苦环境和斗争场面。1942年10月“铁壁合围”后,昆张地区变成了敌占区,日伪的统治十分严密。一是八路军取得了梁山战役的胜利,开辟了冀鲁豫根据地,可1941年以后,日军在这片根据地进行了一次次的大扫荡和“治安强化”运动,根据地不断缩小,最后就缩小成“一枪就能打穿的‘破饭罐(濮范观)’”。在日军的“铁壁合围”战术下,虽然八路军主力和冀鲁豫军区机关人员跳出了包围圈,但是党政军民伤亡很大,损失数千人。1942年10月“铁壁合围”后,昆张地区变成了敌占区,两次团营级部队行动均被赶了出来,根本没法立足。“不仅没有把钉子砸进梁山,刚进去一天,只是武装游行了一圈,就被日伪军给赶了出来。”而且建立了封锁沟、封锁墙,碉堡林立,汉奸众多。但在抗日神剧流行的当下,历史的滤镜仍在修饰历史,能忠实地记叙八路军的惨败也是需要作者有对历史事实的敬畏和春秋胆识的,这也是报告文学作家应有的素养。

“这次‘铁壁合围’对昆山一带新成立的小八区破坏很大,……昆山县大队副大队长王课亭和区队长王季文投降后,当了日军驻守炮楼的中队长。军分区敌工部科长涂德泽原来是一位江西平江起义就参加革命的老八路,这次也扛不住严酷的刑罚,投降了敌人,平井看他抓共产党干部很卖力,就让他当上了西小吴据点的特务队长。”

“原来的共产党汶东县委书记张平叛变革命了,当了敌人的汶上县宪兵队队长,把汶上县的全部党员都出卖了,现在汶上县已经没有我们的力量了。”

作品中写了不少真名实姓的背叛革命和民族的叛徒,经受不住日寇的严刑拷打,背叛了党,背叛了民族,给组织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成了丧心病狂、残害同胞的汉奸。忠诚与背叛,彰显着人性抉择的崇高与卑劣。在这部为建党100周年而写的作品中,对背叛者的书写,无疑反衬出昆张支队战斗环境的恶劣和革命精神的崇高。昆张支队以百人的小部队一进昆张地区,在日伪军的围追堵截下,找到敌人的薄弱环节,一次次跳出包围圈,圆满完成了任务。之后又二进昆张,把敌占区变成游击区,三进昆张,和日伪军进行决战,把游击区重新变成根据地。他们几乎是天天夜里行军,拂晓打仗,上午休息,傍晚转移。在危险的时候,甚至一天吃不上一顿饭,几天睡不了一个安稳觉,险象环生,但是始终洋溢着革命的斗争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昆张支队的故事也时刻激励和警示着当代人,要时刻保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夺取胜利,不做党和人民的背叛者。

三是塑造了吴忠、王定烈、贾大娘、马三妮儿等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抗战文学人物画廊。《昆张支队》特别注重塑造人物,第一任支队长吴忠只有二十一岁,少年英豪,敢打敢拼,总是冲在最前面,抢过身边人的冲锋枪,边指挥边打。他机智勇敢,能正确判断形势,躲过危险。后来他当上了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和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依然背着冲锋枪走在前面。第二任支队长王定烈是一个年轻的老红军,浑身都是战争奖赏的“勋章”,腰椎里卡着子弹,头上有长长的疤痕,为了节省鞋子,一年到头穿草鞋。他大嗓门,爱批评人,但是批评里都是深深地爱。王芝茂村妇救会主任贾存桂二十岁死了丈夫,生活的压迫和孤凄让她三十多岁就白了头,被八路军称作“贾大娘”,她为八路军送情报、救伤员,在斗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成了村支部副书记、县妇女委员,她的头发竟然变黑了,最后活了九十三岁,被授予“红嫂”称号,这个梁山“白毛女”和歌剧《白毛女》截然不同。娇生惯养的青年马三妮儿在母亲和姐姐被日伪奸杀后,被父亲送到昆张支队参加了八路军,因为偷穿了群众的棉鞋被批评,开小差回了家,又被父亲扭送到了昆张支队,一步步成长为勇敢的八路军战士,他在夺牛战斗中负伤,他不让战友救援,英勇牺牲。一个个反面人物也都刻画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日酋平井是个中国通,傲慢而狡猾,很会用人,奖罚分明,敢于重用投降过去的我方干部,许多据点的伪军中队长也都巴结他,昆张支队打了他的伏击,狼狈逃窜,险些丧命,以后指挥再也不灵了。铁杆大汉奸、伪郓城县县长刘本功,手段毒辣,杀人不眨眼,成为作威作福的“土皇帝”。大安山据点的伪军中队长王允宪是个孝子,和八路军关系不错,受到平井的怀疑,八路军为他专门打了一场假仗。周楼据点伪军中队长周庆丰,原来是我们的堡垒户,地区变质后当上了伪军中队长,他患得患失,老想两面沾光,昆张支队在他岗楼里狠狠教训了他。杨岱据点伪中队长陈玉镜是我敌工部长杨岗的同学,在“大扫荡”时带着日军扒了杨岗的房子,殴打杨岗的父亲。杨岗不计前嫌,他佩服杨岗是真英雄,开始为八路做事,为八路印刷报纸和“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像”。在1944年收复杨岱据点时,没有反抗,自己回家了。梁山张坊据点的伪军头目田树太,天不怕地不怕,外号“二老天爷”,霸占民女,作恶多端。被抓住后,昆张支队和当地政府在集市上组织人民法庭,对其公开审判,执行枪毙。

四是展示了梁山脚下、黄河两岸、大运河畔迷人的风土人情。作者将昆张支队的斗争场景和《水浒传》进行穿越比对,《昆张支队》也是一百多条好汉,个个性格鲜明,也有吴忠带领部队雪夜上梁山的场景,书中还用了很多梁山方言和歇后语,传神地写出了黄河两岸的生活场景。书中大羊镇几台大戏对着唱,把每一种戏曲的唱腔和演员神态都写活了,郓城坠子大师利用唱戏救抗日县长的故事十分传神,还有神奇的梁山武术功夫、乡村集市卖鞭炮的吆喝声、大车店里推牌九的嘈杂,都有一种浓浓乡音。这部作品是作家回望故乡的一幅风俗画,让人体验到独特而迷人的梁山泊风情。(张宏图)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