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小学不单独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2021年08月24日15:20  来源:齐鲁网·闪电新闻  作者:吴丽兰

记者从教育部官网获悉,今天(8月24日)上午,教育部召开了首场“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情况,关注教材建设。

在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主要考虑与要求,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明确各学段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要求,并予以适当拓展,坚持适量适中的原则,不单独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沈湘平介绍,近年来,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教材在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但是它的整体设计不够、系统性不强,存在碎片化倾向,与中央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所以亟需予以加强和改进。

为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在增强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

在“进什么”上,《指南》强调,从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关爱、提升人格修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育人目标出发,遴选相关素材内容和载体形式,坚持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坚持育人导向,明确每个遴选素材的育人立意指向。

在“进多少”上,《指南》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明确各学段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要求,并予以适当拓展,坚持适量适中的原则,不单独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如何进”上,《指南》结合学科特点整体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的总体要求分解到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各学段的育人立意、内容主题和载体形式各有侧重,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以成人。各学科从自身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彼此协同配合,形成有机整体,共同完成“进”的任务。

据了解,《指南》由正文和附件两部分组成。正文包括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学科安排、组织实施等八个部分;附件分成12个学科,详细提出了“如何进”的策略。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