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正能量 | 耄耋老人制作席编作品“颂党恩”

2021年07月15日17:34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济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新红 李之湖 邱洋 毛晓妹)在曲阜市姚村镇纪家村,老党员纪士芹展示着他和老街坊合作完成的席编作品。这些席编作品从设计到编织,花了半个月时间,他们用严谨的设计和精致的技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席编,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手艺。清代初期,姚村镇的席厂村就是孔府的编席户聚集成村,编织户把高粱的秸秆劈成细薄的篾条,编成各式各样的席子,除供应孔府的日常需要外,剩余部分在当地市场上销售。

解放前后,这种编织工艺在当地开枝散叶逐渐传开,普通百姓以此为生,席帽编织成了附近60多个村庄的主要家庭副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姚村凉席还在省、地级工业品展销会上多次展出,姚村凉席曾被当作珍贵礼物赠送给外国友人。姚村凉席还曾在广交会展出,受到东南亚及西方多个国家的客商青睐。

“姚村的姑娘会编席,九山的姑娘刮柿皮”“林后的筛子姚村的席,林前的萝卜赛脆梨”的民谣在曲阜地区广为流传。纪家村一带编织的各式细席、花席样式多很有名气。

生于1942年的纪士芹及其老伴,在当地就是出了名的行家里手。“学这个可以做一些家具、工具,主要是利用农闲时节外卖贴补家用,而且自己家还用得上。”纪士芹说,在那个年代,席编取材方便,美观大方,牢固结实,经久耐用,销路也不错。老百姓日常用具很多是用高粱秸加工而成,如炕席、凉席、枕席、席夹子帽子、篓子、弯篦子、锅蓜等等。随着塑料、竹凉席等工业制品的出现,席编制品逐渐没落。加之制作工序繁杂,耗工费时,席编这一让人引以为豪的手艺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作为养家糊口的手艺,席编却一直鲜活在纪士芹的心里。近几年,纪士芹就在自家地里种些高粱,偶尔编些凉席、枕头垫,自己家用。2018年,受姚村镇陈寨小学师生的邀请参加“非遗技艺进校园”活动,已经76岁的纪士芹又重新摸起了篾子。说起“重操旧业”的原因,纪士芹说:“这是我一生一世的爱好。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门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一名有着五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纪士芹又组织村里的老街坊编织了“姚望百年”“我心向党”等字样的席编作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今年80岁的颜廷荣老人也是纪家村人,生活在凉席之乡的她,从小就学得一手编席的手艺,当年算得上是个能手。老人席地而坐,双手麻利的编织着凉席。篾条翻飞,掩不住她面庞的喜悦。

“年轻的时候,三天一领凉席不成问题。现在生活好了,孩子都有工作,再也不用我这老手艺了。”她说,“丢了快二十年的老手艺,想不到如今还能用上排场。”当她听说要用席编作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欣然接受了邀请。

席编,伴随着他们走过困苦艰难岁月、走过改革开放,一直走到现在的富裕幸福生活。老人们由衷地感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