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枣产业让蔡峪村村民鼓了腰包甜了心头

2021年03月23日20:57  来源:大众日报

记者 谭佃贵  通讯员 宋 利 卢相青

一颗甜枣,唤醒了沉睡的荒山野岭。

站在蔡峪村的山头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枣树为春日里的大山增添了一番别样风采。60岁的村民王永春咧嘴一笑:“我去年卖枣挣了四五万块钱,今年科学精细管理的话,光景比去年还要好!”

石岭连绵、山路弯弯,临朐县石家河生态经济区的蔡峪村,是个典型的沂蒙老区小山村,也曾是省定贫困村。村子被12座大大小小的山岭环成一圈,山上缺水少土,庄稼不长,唯独根系发达且耐旱的野酸枣树(当地人称为“棘子”)成片蔓延,砍都砍不完,曾被当地人看作开荒的“天敌”。

过去,全村1600多口人守着1.6万亩贫瘠山岭,找不到出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王永春,大半辈子都在“石头窝”里“掏棘子”。“种地瓜,种玉米,靠天吃饭,有的年份收,有的年份绝产。”王永春显得很无奈。脱贫致富的出路在哪里?

向大山要出路,蔡峪村利用满山的野酸枣树搞起了甜枣嫁接。当地有在棘子树上嫁接甜枣的历史。当时是为了村民自己吃,吃不了的拿到集市上卖,到2014年的时候初步有了规模。“趁热打铁,2014年,村里成立合作社,统一为果农提供优良种苗、生产资料、技术服务、统购统销;2015年,村里又建起枣市,每到收获季节,各地采购商就进村收枣。”蔡峪村负责人王玫征说。曾经被人嫌弃的棘子山上长出了“摇钱树”,满坡荒山成了花果山,全村甜枣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

种植规模上来之后,新问题接踵而来。依照当地的土办法,种植出来的甜枣品质和产量不太稳定。怎样确保群众收入稳定上升,做到稳定致富?

必须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才能有长远发展。于是,石家河生态经济区党工委、发展服务中心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深度合作,建立260亩的鲜食枣科技示范基地,专家们每个月进村指导,教给村民剪枝、施肥及病虫害防治。

“以前都是盲目干,剪枝打药都是凭着经验来,现在不行了。就拿掐芽子来说,每个芽上留几片叶子是有讲究的,留多了枣个头小,留少了影响产量。”在山上打理枣树的村民丛兴昌心里有了数。有了技术指导,去年枣树的亩产提高了20%至30%,枣的品相也上去了。

现在,石家河生态经济区鲜食枣科技示范基地高效栽培了金丝4号、鲁枣2号、圆脆枣、早秋红等优良品种,示范引导新品种推广。新修8公里的甜枣基地生产路,新建储量500吨的冷风库和20亩的果品交易市场,配套滴灌设施,搭建电商平台,解决了长期以来的道路交通、果品储藏、市场价格等问题。

很快在外打工的村民们陆续回来了。回家搞山地承包的村民王秀堂连连感叹:“从小在山里长大,真没想到这些当年人见人烦的棘子山,就这么变成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荒山绿了,枣儿甜了,农民的腰包也逐渐鼓起来。

蔡峪村的发展,带动了桥沟村、岸青村等周边村。石家河生态经济区突出前瞻性抓布局,将周边荒山野岭一并推进发展甜枣产业,以奖代补新发展甜枣3000亩。目前,蔡峪村与周边村,连片发展甜枣基地已达一万多亩。

形成规模的甜枣产业,让当地人由“靠山吃山”变成了“靠山养山”,并已经成为整个石家河生态经济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之一。“经过这些年的改造,棘子树上嫁接出甜枣,荒山披绿,生态优良。我们要利用生态优势,融合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经济,让绿水青山中的百姓更加富裕,让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石家河生态经济区党工委书记高帅说。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