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03月19日12:30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国家统计局济宁调查队

(2021年3月18日)

2020年,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六稳”要求,扎实做好“六保”工作,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冲击,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发展质效持续优化,动能转换初见成效,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民生福祉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一、综合

经济发展稳步复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494.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6%、较年初回升10.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5.61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1761.69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2207.01亿元、增长3.8%;分行业看,工业增加值1501.97亿元、增长3.7%,批发和零售业652.52亿元、增长1.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78.77亿元、下降0.3%,住宿餐饮业72.59亿元、下降9.2%,金融业238.51亿元、增长7.8%,房地产业205.07亿元、增长6.9%,其他服务业816.94亿元、增长5.9%。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5∶40.3∶48.2调整为11.7∶39.2∶49.1,服务业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发展良好。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4.35万户、增长6.6%,注册资本金5755.84亿元、增长121.7%。年末市场主体达82.32万户、增长14.6%,注册资本金19863.22亿元、增长43.6%,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198户、增长10.6%,私营企业23.13万户、增长18.1%,个体工商户56.32万户、增长13.5%。全年新增“四上”企业158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425家,资质内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新增299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新增669家,规模以上服务业新增188家。

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发展战略,打造“231”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增长12.4%,高端化工产业增加值增长16.9%,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19.4%,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长6.7%;工业高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多晶硅增长191.2%,半导体分立器件增长44.0%,改装汽车增长18.9%,工业机器人增长4.6%。加大重点企业创新扶持力度,山东硅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济宁键邦化工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入选省第四批“瞪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4家、同比增加111家。新动能投资加快,“四新”产业投资增长23.3%,占全部投资比重62.2%,占比较上年提升10.1个百分点。“四新”经济加快成长,实现增加值1047.9亿元、增长18.7%,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3.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高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0.8%,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达29.0%,拉动全市服务业增长3.1个百分点。

“六稳”“六保”有力有效。坚持把稳就业、促创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82亿元、惠及企业7069家,稳定就业岗位39.7万个,13.46万名农民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或返乡创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9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1%。企业经营压力缓解,减免企业社保费32.78亿元、惠及企业2.97万家。金融支撑实体经济有力,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2%。基本民生保障总体稳定,畜牧生产逐步恢复,生猪存栏209.4万头、增长3.5%,限额以上粮油食品零售额增长18.2%。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规模以上工业38个行业大类中,2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

物价水平涨势温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2.9%。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7.3%、其中畜肉类价格上涨38.4%,衣着类价格上涨0.8%,居住类价格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3.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5.5%,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1.0%,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5.6%。

人口规模总体稳定。年末户籍总人口89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49.7万人、乡村人口444.4万人,男性460.9万人、女性433.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9万人,死亡人口6.1万人。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999.5亿元、增长2.7%。其中农业552.2亿元、增长4.7%,林业15.0亿元、增长11.0%,牧业265.7亿元、增长0.8%,渔业83.7亿元、下降4.8%,农林牧渔服务业83.0亿元、增长4.8%。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例为55.2∶1.5∶26.6∶8.4∶8.3。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75.5万亩、与上年持平略增;粮食产量482.8万吨、增长1.6%。单产448.9公斤、增长1.6%。其中夏粮227.9万吨、增长2.3%;秋粮254.9万吨、增长0.9%。经济作物面积380.2万亩、减少1.5万亩,蔬菜瓜果面积279.1万亩、增加5.8万亩,棉花产量3.7万吨、下降16.5%,油料产量14.3万吨、增长6.3%。园林水果产量36.1万吨、增长4.2%。肉类总产量40.1万吨、下降22.7%,禽蛋总产量35.2万吨、增长4.0%,奶类总产量16.5万吨、增长42.2%,水产品总产量26.7万吨、下降13.7%。

林业生态建设加快推进。“绿满乡村”行动完成绿化新建、提升森林乡村示范村115个,森林乡村重点村741个。完成造林面积14.87万亩,新建完善绿色通道995.5公里,完成湿地保护修复10.3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折实面积18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975.85万千瓦,增长2.4%。农用大中型拖拉机7万台,联合收割机3.83万台、增长2.8%,拖拉机配套农具22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以上,其中小麦机播率、机收率分别为97.1%、98.8%,玉米机播率、机收率分别为97.09%、97.08%。农机合作社总数达735家。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1.46平方公里,年均可减少土壤流失量11.6万吨,重点预防保护面积33平方公里。

现代农业提质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56家,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05家。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家,其中国家级2家。评定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2家。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创建国家级示范村17个、省级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总数分别达19338家、6150家。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累计认定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116处,有效“三品一标”农产品702个。持续发展品牌农业,44个农产品品牌入选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名录;打造“济宁礼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收纳222家企业407种产品。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总体平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852家,其中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按门类分,采掘业增长5.9%,制造业增长7.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4.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下降3.4%,集体企业增长2.0%,股份合作制企业下降12.3%,股份制企业增长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6.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下降14.5%;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8.0%,重工业增长5.4%,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22.6∶77.4。企业效益逐步改善,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实现3545.9亿元、下降2.7%,利润284.4亿元、下降7.6%,降幅分别较年初改善15.5个、25.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8.0%。

建筑业发展良好。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866家、同比增加201家,完成总产值708.5亿元、增长5.0%,实现增加值262.34亿元、增长2.3%。

四、服务业

服务业生产明显改善。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40.0亿元、增长9.2%,10大行业门类中7个实现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8.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3.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70.8%,合计拉动全市服务业增长6.9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新建改建公路里程1580公里,年末公路总里程达2116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39公里。公路旅客营运车辆910辆,公路货物营运车辆16.42万辆,完成公路客运量1476万人次,公路货运量27453万吨。水路通航里程1100公里,拥有各类营运船舶7364艘,水上运力规模达675万载重吨,完成港口吞吐量4254万吨,货运量2993万吨,货物周转量130亿吨公里。济宁曲阜机场全年保障航班4418架次,旅客吞吐量41.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64吨。私人汽车保有量151.65万辆、新注册登记11.9万辆,小、微型载客汽车136.79万辆、新注册登记10.2万辆。

快递业持续快速发展。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19706万件、增长48.0%,其中同城业务量完成2209万件、增长24.9%,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17488万件、增长51.6%;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完成14.64亿元、增长38.6%,其中同城业务收入完成1.66亿元、增长35.7%,异地业务收入完成9.79亿元、增长39.6%,国际及港澳台业务收入完成0.24亿元、增长33.6%。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14.6%,第二产业增长1.9%,第三产业增长1.9%。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1.2∶42.4∶56.4调整为2.4∶41.8∶55.7。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同比增长16.3%、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2.1%。民间投资增长10.3%。5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1933个、比上年增加160个,其中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551个、增加182个。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05.6亿元、增长10.6%,其中住宅投资423.9亿元、增长8.4%。商品房施工面积4998.0万平方米、增长5.9%,竣工面积709.1万平方米、增长19.4%;商品房销售面积1111.4万平方米、增长12.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044.0万平方米、增长14.7%;商品房销售额732.9亿元、增长18.8%,其中住宅销售额685.8亿元、增长21.5%;商品房待售面积140.6万平方米、增长17.1%。

六、国内外贸易和文化旅游

消费市场逐步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127.3亿元、恢复至上年的98.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实现1836.2亿元、下降1.3%,乡村291.1亿元、下降0.8%;按消费类型统计,批发和零售业实现1924.1亿元、下降0.2%,住宿和餐饮业203.2亿元、下降10.0%。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增长8.6%,通讯器材类增长30.2%,汽车类增长12.3%。

对外贸易逆势增长。全市进出口完成545.14亿元、增长18.3%,其中出口386.11亿元、增长35.9%,进口159.03亿元、下降9.9%。按企业性质分,国有企业进出口28.51亿元、下降12.3%,外资企业进出口92.36亿元、下降18.9%,民营企业进出口424.27亿元、增长34.5%;按市场主体分,全市前三大贸易伙伴为东盟、欧盟、美国,对上述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分别为98.7亿元、73.7亿元和54.7亿元,分别增长18.2%、10.0%和42.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89.9亿元、增长20.6%;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进出口486.34亿元、增长26.1%,加工贸易进出口53.70亿元、下降18.2%;按商品类别分,农产品进出口79.77亿元、增长5.9%,机电产品进出口164.11亿元、增长37.5%,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16.24亿元、增长71.7%。

利用外资增势强劲。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33家、增长104.6%,实际使用外资8.12亿美元、增长79.9%。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6.75亿美元、增长153.6%。举办第二届儒商大会济宁分会场活动,组织参加“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系列活动;推动落户世界500强增资扩股,华润、光大国际、美国爱科等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新投资或增资7个项目。

对外投资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境外实际投资额66.1亿元、增长27.0%,新设境外投资企业17家、增长6.3%,主要分布在意大利、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新加坡等;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4.26亿元、下降70.7%,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3.98亿元、下降59.5%,主要分布在老挝、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越南等;实现外派劳务人数967人次。

园区改革活力释放。13家开发区全面完成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成立17家开发运营公司、15家招商公司、40个产业研究所。发展500亿级主导产业集群3个,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6个。新开工10亿元主导产业项目38个,其中30亿元大项目8个。建设完成工业标准厂房320万平方米。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第37届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深入推进儒学讲堂建设,新增市级儒学讲堂示范点475处。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累计达19家。新增命名文化旅游特色小镇7个、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样板村10个。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20130场、送戏下乡8347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41个,国有美术馆6个,博物馆48个,公共图书馆13个(国家一级6个),文化馆12个(国家一级9个),文化站156个。9家博物馆获评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其中济宁市博物馆、孔子博物馆成功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8处。出版报纸5种、发行量3227.6万份,期刊8种、发行量9.96万份。

旅游活力稳步恢复。接待国内外游客501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3.1亿元,分别恢复至上年水平的62.4%和54.9%。接待国内游客5014.5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53亿元;接待入境游客0.9万人次,实现入境旅游收入115.8万美元。旅游市场主体质量稳步提升,新增3A级旅游景区4家,3A级以上旅行社8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家,新增命名市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10家,A级景区累计达111家。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支出保障有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11.8亿元、增长1.7%,其中税收收入301.9亿元、下降0.3%,税收占比73.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95.9亿元、增长4.3%,民生相关领域支出550.5亿元、增长4.4%。其中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农林水等支出分别增长6.0%、6.1%、12.1%、16.4%、8.3%。持续落实各项减税政策,累计新增减税39亿元,其中地方级21亿元。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13家县域支行开业,新设立2家地方金融组织,全市入驻银行27家,证券18家。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34家、比上年增加1家,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累计452家、比上年增加96家。加快金融惠企政策落实,发放低息贷款30.38亿元、创业担保贷款35.25亿元;累计培植民营小微首贷企业6780家、贷款金额50.8亿元;累计办理延期还本付息金额226.4亿元,支持企业5970家。信贷规模再创新高,截至年底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568.10亿元、较年初增加640.8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783.02亿元、较年初增加702.14亿元。余额存贷比72.8%、较上年末提高4个百分点,增量存贷比109.6%。

保险事业发展良好。入驻保险机构68家。全行业实现保费收入220.97亿元、增长6.8%,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66.42亿元、增长5.9%,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154.55亿元、增长7.1%。支付各类赔款65.42亿元、增长10.5%,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38.43亿元、增长11.0%,人身险业务赔款支出26.99亿元、增长9.9%。

八、教育、科学技术和体育

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各级各类学校3724所,在校生172.3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7所,在校研究生5629人,本专科生13.54万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4.93万人;技师学院3所,在校生1.39万人,其他技工学校19所,在校生0.8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18所,在校生5.34万人;普通高中41所,在校生13.89万人;普通初中286所,在校生34.55万人;小学1061所,在校生64.5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2所,在校生5776人;学前教育幼儿园2297所,在园幼儿34.46万人;校外培训机构2566所。教育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完成新改扩建学校16所,新增学位1.5万个,新改扩建幼儿园62所,新增学位1.3万个。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聘中小学教师超过4200人。大力支持驻济高校发展,完成校企校地合作项目150项。

科技实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9.8%。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6家,新建省院士工作站10家,建设创新创业共同体20家。积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省级备案新型研发机构15家。获批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31项、扶持资金3.3亿元。山东太阳纸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个项目通过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审、18个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9个项目荣获2020年度山东省技术市场金桥奖。登记科技成果71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08.48亿元、较上年增长107.7%。产研院创新引领效应继续放大,共建产业研究所9个;促成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8个,引进落地产业化项目12个。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入网仪器达到1648台(套),新增注册会员79家、达到1520家;生成“创新券”103单,18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享受到省市级“创新券”补贴共计83万元。

人才支撑明显增强。引进“双一流”等高校毕业生1520人,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328人,引进专科以上毕业生5.1万人。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技工院校全日制招生增长12.9%、首次突破8500人,社会化培训和技能鉴定人数均突破3万人。认定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6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0家,新增高技能人才48409人。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20家,招募合伙人174人,落地项目146个,带动就业1.4万人。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4场、体育赛事11场、商业活动31场。体育彩票销售额完成7.76亿元,获取体彩公益金0.26亿元。新建全民健身场地220处,健身路径2335件。建有市级体育社团58个,市级体育俱乐部67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8平方米,“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

九、卫生和居民生活保障

医疗卫生服务升级。完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建成达标发热门诊43个、发热哨点诊室168个,实现二级及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2个。建成市县级癌症、胸痛、卒中、孕产妇、儿童等“六大中心”76个,所有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改造薄弱乡镇卫生院11个,建成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58家,6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13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各类卫生机构7201个,其中医院218个、卫生院132个、妇幼保健院12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6552人,其中执业医师20431人、执业助理医师5673人、注册护士30128人。医疗床位54717张,其中医院41676张、卫生院9148张、妇幼卫生机构1135张。

居民福祉持续增进。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61元、增长4.3%,人均消费支出17415元、增长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68元、增长3.3%,人均消费支出22429元、增长0.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3元、增长5.7%,人均消费支出11576元、增长1.8%。城乡收入比收窄至2.06。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4.2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9.66平方米。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市参加养老保险581.4万人,医疗保险822.1万人,失业保险87.5万人,工伤保险101.6万人。城乡低保年内两次提标、实现“十六连增”,城乡低保月人均标准分别提高到719元、537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935元、698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6.3万人、特困人员3.6万人。投入医疗救助资金1.74亿元,救助住院困难群众34.57万人次,接受社会捐赠4.61亿元,其中疫情防控捐赠1.48亿元。建成各类养老设施1250处,其中养老院217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48处、农村幸福院706处、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51处、社区老年人食堂128处,养老床位6.4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5万张。住房保障扎实推进,全年分配公租房1344套,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2636户、完成率131.1%。

十、城乡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扩容提质。城建重点项目开工建设136个,王母阁路跨线桥、内环高架建成通车。打通断头路39条,建成公共停车场27个,新增停车位4831个。新建续建道路绿化16条,完成12处公园绿地建设,新增绿化面积356.67公顷。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3.86公里、海绵城市26平方公里,实施雨污分流113.88公里。棚户区改造开工5935套、开工率104.9%,基本建成10367套、完成率224.3%;开工老旧住宅小区改造项目68个,竣工面积228万平方米。

乡村风貌持续改善。深入开展“厕所革命”,新改建农村公厕1576座,完成农村厕所改造9123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586户、竣工率100%。完成30.16万户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建设任务,完成率105.4%。新建农村公交站点1220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城际公交”,在全国地级市城市中率先实现全域城乡公交一体化。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SO2、NO2、PM10、PM2.5、O3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7.6%、8.3%、9.1%、8.9%、3.2%,综合指数同比改善7.3%、优良率提高15.2个百分点。完成《济宁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立法,县市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实践实现全覆盖。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建成危废处置项目10处,可处置危废37类、年处置能力26万吨,危废、医废均可实现安全处置。完成38家绿色矿山建设任务,13家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19家入选省级绿色矿山。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4.26万亩,累计治理塌陷地39.33万亩。

安全生产总体稳定。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6起,死亡26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06人,千名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05人。

注:

1.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小数位四舍五入取舍产生的误差未做机械调整。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常住人口相关指标数据将通过《济宁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公布。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