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寻运河流域明珠 文化名家济宁行感慨颇丰

2020年08月21日21:42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作者:王心融

济宁新闻网8月21日讯(记者 王心融)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为加强南北物质交流而开凿,在720余年的历史演进中,这条横贯南北的骨干水路给沿线地域带来了诸多福祉。

8月20日至21日,“走进济宁 对话运河”采风团分别前往汶上、嘉祥、鱼台、梁山四个县区,遍寻运河流域的文化明珠,感受大运河为当地带来的变化。

汶上:南旺枢纽意深远

位于汶上县南旺镇汶水入运处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被后人誉为“可与都江堰相媲美的治水工程”。采风团成员来到了汶上县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察南旺枢纽及其相关环境。

历史上,南旺是京杭大运河全线的最高点,元朝时常常因水量不足而断航,明朝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建戴村坝,开凿小汶河,引大汶河水至南旺,在南旺两侧筑堤造湖,雨季储存多余的水,旱季则开闸放水,以填补运河水流不足的问题。

这便是著名的“白英治水”。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疏河济运、蓄水济运,保障了自明成祖定都北京到清朝末年五百多年间的漕运畅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评论》杂志社社长包明德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现场与讲解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白英老人来自民间,他很接地气,对当地水域流向与风土人情都有很深的了解,这也让他对运河的治理‘很有一套’。”包明德告诉记者,来济宁之前他就在思考如何进行创作,今天受益匪浅,也帮助他理清了创作脉络。

嘉祥:天下汉碑半济宁

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画像石群,济宁也因此享有“天下汉碑半济宁”的美誉。

武氏祠汉画像石所展示的中国古代文明的丰硕成果、孝悌节义等传统美德、修齐治平的治国理念三个方面,再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天下汉碑半济宁’,我有所耳闻,很早以前就想来亲眼看看了。”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文艺报》总编金坚范告诉记者,“汉碑在枣庄也有,与济宁挖掘出的各有特点,比如‘阙’这种,今天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见了之后,感到这是一件很珍贵的国宝,一定要好好爱护,以发扬济宁的文化自信。”

鱼台:鱼米之乡依运河

鱼台县位于美丽富饶的南四湖畔,所属京杭运河水系,优良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造就了鱼台大米、鱼台龙虾、鱼台甲鱼、鱼台毛木耳4个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历史上的鱼台水患频繁,经过稻改,使当地从荒湖涝洼地变成了如今的良田。“走进济宁 对话运河”采风团来到了鱼台县王鲁镇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鱼稼里,在国内第一家以小龙虾为展览主题的科普场所——鱼台龙虾科普馆,当地稻虾共作和藕虾共作两种生态种养模式让文化名家们赞叹不已。

在王鲁镇稻米基地中,有近400米长的木栈道在田间延伸,站在中间的观光塔上,两边的“稻田画”尽收眼底,不同颜色的水稻品种绘制出巨大的图案,体现着鱼台的稻改成果。壮观的稻田画令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赵玫感到十分惊艳,她与记者分享了她此次运河之行的感悟,“文学创作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采风在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济宁的古老运河,时至今日仍焕发着年轻的活力,让作家的心态也能够变得年轻。”

梁山:“铁水联运”傍水泊

采风团济宁之行的最后一站,来到了位于济宁市梁山县寿张集镇境内的梁山“铁水联运”项目,该项目依托连接中国东西部的重载煤运铁路通道“瓦日铁路”与京杭大运河交汇于梁山境内的特殊位置而建,占据西煤东运咽喉要地,将山西、内蒙的优质煤炭经由运河,通过长江运往江浙沪地区,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

“没想到来到济宁,还能看到那么大一个傍运河而建的码头,这让我感慨颇多。”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刘庆邦表示,曾做过9年煤矿工人的经历,让他一来到这个码头就感到十分亲切。“来济宁五天的行程,我们走了很多地方,学习了很多东西。读万卷书没办法代替行万里路,有些地方看与不看完全不一样。济宁的运河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景优美,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我将把几天来积攒的感悟写成作品,将济宁之美更好地宣传出去。”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