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也要防“抑”!别忽视疫情制造的心理问题

2020年02月05日18:3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周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已有一段时间,战“疫”逐步进入有序状态,不少人过完一个特殊春节后也开始返岗上班。最近,一个前期被忽略的问题开始得到重视——这场疫情雾霾制造的心理问题。

突发事件和灾难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如果任由不良情绪泛滥,将会带来个体行为失控、社会心理恐慌,无疑会严重干扰疫情防控大局。用“心”防疫,迫在眉睫。

在疫情严重地区,一些医护人员长期繁重工作、精神高度紧张、被迫远离家人,直言不堪重负甚至无端痛哭;有的人因自己或家人被感染,承受了巨大压力,担心噩运随时会降临;有人出现疑似症状,因为害怕被隔离、被歧视而不敢声张……

即使是与疫情没有直接关系的普通人,近期的心理压力也远超平常。企业家、上班族各有压力;已经延迟开学的学生只能憋在家里;据说因为不便出门,家庭矛盾都多了很多……

疫情滋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有关方面重视。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目前,相关部门已发文要求对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医护人员等群体开展紧急心理干预,各地心理援助热线纷纷设立,一些高校、公益组织主动请缨壮大心理咨询力量。

种种努力,平复了部分群体的恐惧和焦躁心理,汇聚成一股凝人心、聚众力的暖流。不过,也有干部群众反映,一些心理援助热线打不进去,以电话为主的咨询方式较单一,有些心理咨询人员无法有效抚慰,这些都亟待改变。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都没有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压根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遭遇心理危机,更谈不上寻求专业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心理战”,更需各方面有心、用心、尽心、细心。

一方面,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更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和公益组织参与,为疫情防控注入“强心剂”。要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电话、视频、在线聊天、制成新媒体产品等方式,满足当前社会迫切的心理救济需求,将“心药”主动送至更多群众。

另一方面,还应针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医护人员等重点人群,制定专门的心理干预方案。比如,发动其亲人家属介入,让他们感受到细致的关爱、家庭的温暖,有信心、能安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此外,农村地区可能是心理干预和疏导的盲区,希望广大基层干部、年轻人等发挥主要作用,多关心老龄人群的心情状态和心理问题。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打赢“心理战”,是坚决打赢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没有健康的社会心理、温暖的人文关怀,谈何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心理战“疫”快速出击,是希望达到“不让病患有歧视感、不让医护人员有无力感、不让群众有恐惧感”的效果,让全社会相互守望、同舟共济,为做好战“疫”工作提供比黄金更重要的信心。(周凯)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