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孔晓民:汗撒田间三十载 坚守玉米育种第一线

2019年10月21日09:35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作者:闫格

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闫格)我市作为粮食大市,玉米产业一直是粮食供应的中坚力量。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孔晓民,汗撒田间地头三十载,解决灰飞虱病毒传播造成的玉米热缩病,用一份初心默默守护着每粒种子的稳定生长。

在兖州喜耕田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孔晓民的时候,他正陪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了解玉米的种植情况,共同探讨玉米的绿色防控技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石洁告诉记者,他跟孔晓民已经合作了多年, 早在2008年的时候,山东省玉米粗缩病是济宁站首先发现的。后来2011年二点委夜蛾也是济宁试验站首先发现的, 孔晓民都已经做出了及时的上报。同时对这些应急的措施制定了及时的预案 ,在植保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孔晓民作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30年如一日,刻苦研究玉米的培育和病虫害。玉米选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时间、毅力和运气。每年的三伏天,孔晓民带领他的团队每天要给试验地里3万颗玉米套袋、取粉、授粉、人工杂交,但是成功的也只有4、5千个。孔晓民告诉记者,玉米育种材料也受到高温天气直接影响,多数材料不能正常结实,团队成员通过田间认真调查,发现了几份生长较好的抗高温材料,通过在济宁和海南进行一年两季加代和繁育,育成了抗高温天气的玉米新品种鲁宁184、鲁宁776等,推广面积逐年加大。

工作中,孔晓民始终以坚持农业科研服务“三农”为己任。他根据农时季节需求,经常采取科技赶集、讲座培训及田间指导等形式,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与此同时,孔晓民带领团队创新技术服务模式,探索建立了“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团队+产业园区”等服务模式,加大了与企业技术研发合作力度,实现“科企联姻、强强合作”,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下到上拉近了农民和专家的距离。

多年来,孔晓民的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试验任务115项次,2010年以来,选育了鲁宁184、鲁宁776等10个玉米新品种,年创经济效益50亿元以上,成为山东省玉米新品种审定和推广最多的单位。孔晓民说,作为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发挥自己的专长,结合工作实际,用全部的热情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而努力奋斗!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