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虹访谈 ▏好母亲怎样炼成?王东华畅谈母教文化

2019年06月30日15:37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出身理工科,他为何不惜辞职转而投身母亲教育事业?

耗时六年,潜心撰写80万字的《发现母亲》并创建母教研究所,为此2001年入选了《中国青年》“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

母教文化该如何推动?好母亲、好孩子又该怎样炼成?

本期《闫虹访谈》,让我们共同倾听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王东华畅谈母教文化。

“推动世界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这是200多年前拿破仑的观点。有一个人很赞成,不仅当成至理名言,还为此放弃了专业、辞去了工作,潜心研究二十多年,推动母教文化的兴起,只为证实这一朴素的真理,唤醒国人的认知,他叫王东华。

6月15日,受市妇联举办的主题为《初心见证成长 相伴成就未来》家庭教育论坛的邀请,王东华来到了济宁。

1963年生于安徽芜湖的王东华,早年就读于华东交通大学工民建专业,由于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30岁的王东华突然辞去高校的教职下海,不久,他的《新大学人》以8万元的价格在深圳举行的全国首届文稿竞卖会上第一个成交。

就在身边的人们刚刚接受他的新身份,王东华却又一个转身,迅速回到书斋,耗时六年,潜心撰写了80万字的《发现母亲》——一部阐释他对母亲文化思考的作品。可是,书出版了还不到一年,兜兜转转的王东华却又选择回到原点——华东交通大学领衔创立了母亲教育研究所,成为目前全国家庭教育领域中最早的省级重点社科人文基地。

自从1999年推出作品《发现母亲》,王东华就将精力全部投放到了“母教文化”的推动,其主编及编著的《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超薄学习》分别在2001年及2003年被选为全国妇联活动用书,他本人也由此于2001年入选《中国青年》“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之后的十多年里,王东华不断思考探索,如何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做好“母亲启蒙”的呼吁,办好家庭这所“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为此他奔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数千场。

30岁辞去高校的教职下海

是有魄力还是不守本分?

伏案专心写作,

又创立了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

是有方向的转型还是没有方向的探索?

请关注本期《闫虹访谈》

特别提醒

《闫虹访谈》播出时间有调整!

首播:

周日19:53

济宁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重播:

周日22:20

济宁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

周一07:30

济宁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可通过“济宁新闻”手机客户端“视听”栏目收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