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古戏曲“山头花鼓戏”在孟子故里“复唱”

2019年05月20日17:00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作者:田杰

济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田杰)5月6日,农历四月初二,亚圣孟子诞辰日。在孟子墓所在地的山东省邹城市大束镇山头村,400余名观众将村文化大院挤了个水泄不通。这个下午,中断了五十多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头花鼓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又重新唱起。

10个节目,唱腔、配乐、着装、化妆完全尊重传统,演唱者、司乐器者新老结合,全由本村村民组成。孟庆国、孟庆菊、翟德伟、孟令华4个新培养的年轻传人,演唱了传统剧目梁祝选段《下山》。老艺人孟繁友、孟庆喜表演了喜剧色彩的《喝面叶》。当84岁的刘长立在众人搀扶下,颤巍巍登台演唱最后一个剧目《三茬关》时,全场掌声雷动。刘长立是曾经蜚声远近的“山头花鼓戏”杰出演唱家、著名代表人物孟昭景先生的唯一健在弟子。因刘长立年事已高,其本不在演出计划中。平日生活困顿、很少出门的老人在演出当天穿戴干净齐整,执意要登台演唱:“以前就觉着花鼓戏要(灭)绝了,想不到我活着还能看到这一天。”

山头村是孟子林墓所在地,位于邹城市区东北,与曲阜市接壤,距离孔子、孟子出生地不过一、二十公里,村中居民绝大多数为孔孟后裔,尤以孟姓为多。发源于这里的“山头花鼓戏”已有二三百年历史,曾风靡周边五、六个县,盛极一时、闻名遐迩。“山头花鼓戏”的产生发展与孟子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历史上,山头村每年在孟子诞辰日前后都举办影响远播的古庙会——“山头会”。在每年的“山头会”上,周边数省来看花鼓戏的各界名流络绎不绝,外地文化与本地儒家文化、乡土文化交流、碰撞,对“山头花鼓戏”的形成发挥了重大作用,塑造了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孟子文化、山头古庙会、“山头花鼓戏”三者可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相互催生壮大,成为一种难得的文化现象。

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孟子族谱修订时,因当时主事人认为唱戏“有辱圣贤门庭”,勒令当时著名“山头花鼓戏”传人孟昭景放弃演唱,否则便不能载入族谱。致使该剧种丧失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这竟然也成为一件幸事,该剧种没有像其他剧种一样被改变得面目全非,相反保留下了其独特特点,保留下了它的原生态,成为古老剧种不可多得的“活标本”。

“孟昭景事件”之后,“山头花鼓戏”明显衰落,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几乎再无公开演唱。目前仅存的三、四个老艺人,年纪最小的也70多岁了,没有年轻传人,“山头花鼓戏”随时面临着断代失传的危险。

2018年初,邹城市委宣传部干部孔祥如,被组织选派至东山头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出于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关注,他结合群众意愿,积极申请上级扶持,于2018年11月份成立了东山头村“山头花鼓”戏演唱团,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决心将这一濒临失传的宝贵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挥其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育引导群众、引领文明新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六个多月的时间,经过各方辛苦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濒临失传的“山头花鼓”戏重新在山头村唱响,并培养出了八个年轻传人,初步解决了这个关乎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天,首先举行了东山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揭牌仪式。随后,新老艺人联合为观众奉上了久违的“山头花鼓戏”,既有传统剧目《三茬关》《下山》《喝面叶》,又有歌唱新时代的新戏《乡村振兴政策好》《东山头是个好地方》。“老百姓对花鼓戏很有感情,以为再也听不上了,对这次演出都很期待。”71岁的村民杜子明说,“花鼓戏不好学,没想到年轻人唱的还真有那个味儿,以后还得经常演。”

86岁的张延龄是《山头花鼓戏》的编著者。2002年前后,他有感于“山头花鼓戏”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以及行将被湮没的现状,历时五年对“山头花鼓戏”剧目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整理形成了《山头花鼓戏》一书。张延龄出身邹城当地名门,家学渊源,其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自幼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古籍译注、戏曲著述等方面颇有造诣。“想不到,想不到,味儿全出来了,能在短时期内培养出这样一批年轻人,‘山头花鼓戏’这是起死回生了。”张延龄在看了孔祥如发给他的演唱视频后,这话他连续说了好多遍。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