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研学游……坚守匠心,让传统文化重新活起来

2019年02月28日08:25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汪泷

剪纸传承人张跃广正在教孩子们剪纸(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本报记者 汪泷

现如今,无论是对于济宁人,还是外地来的游客,在孔孟之乡这片大地上,“传统文化”已经成了生活或者旅途中绕不开的一块热土。随着济宁市各级文化、旅游部门、机构“挖空心思”要让传统文化重新活起来,动起来,搭建起的多种多样的表现、体验形式,正使得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四散开来。

非遗保护与传承

形式更加多样

刚刚过去的周末,近百名中小学生走进济宁市群众艺术馆新馆,济宁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富荣客串了一把讲解员,忙得不可开交。

同样忙碌的还有剪纸传承人张跃广。二楼的一间功能教室里,他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份剪纸小礼品,让孩子们兴奋异常,急不可待地让张跃广示范一下。于是,了解了非遗技艺的知识之后,再经历过这堂剪纸体验课,非遗文化的传承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

刚刚送走了这些意犹未尽的孩子,李富荣又立刻开始“备课”。下一周,育才中学的50多名高中生还要来这里参观学习。高大上的群众艺术馆新馆,寓教于乐的非遗课程,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以及来济宁旅游的游客,把这里当做了必去的目的地之一。

而看到青少年们对非遗文化如此感兴趣,也给了非遗工作者以及传承人们极大的动力。李富荣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他已经开始着手筹备长期的非遗公益培训课程,“以前老馆受限于空间,一次只能开设一项非遗课程,人稍多就坐不下。”

现在有了宽敞明亮的多功能教室和配置齐全的教学设备,再加上艺术馆工作人员精心设置的课程,以及非遗传承人们满满的热情,“长期课程一旦开始,就会有多个非遗技艺同步进行,市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

外国留学生研学游

迷上中国古建技艺

今年2月17日,新年的喜庆氛围还未散去,一群来自海外的留学生,却在曲阜收获了特殊的元宵节礼物。这些留学生来自美国、巴基斯坦、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国内顶尖学府进行深造。

虽然已经对中国的新年不再陌生,但走进“三孔”北侧的曲阜古建筑博物馆,却仿佛让他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认知。在这座充满了神秘与古老气息的博物馆里,留学生们聆听着研学老师讲述的中国传统古建筑知识,参观故宫官式营造技艺展厅。

而最让他们感到神奇的,是博物馆内的研学互动体验项目——斗栱的拆装和木作刮刨子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场分为六组,两人一组进行斗栱拆装以及鲁班锁拆装教学课堂。

博物馆请来的鲁班锁非物质遗传传承人、曲阜鲁班研究会副会长刘玉明,一边讲解、一边动手拆解鲁班锁,围坐在一旁的留学生们纷纷睁大了眼睛。在他们看来,普普通通的木制小构件,竟然神奇地组合在一起,而且异常坚固,不禁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与奇妙。

精心雕琢研学游品牌

本土文化活动更加丰富

去年,像这样的研学活动,在济宁曲阜、邹城、汶上等县市区,比比皆是。

根据统计,2018年济宁市接待研学团队游客突破了100万人次,同比增长31.7%,仅接待像桓台1200人游学团这样的大型研学游团队,就多达172个。全年实现研学游消费38.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7%。

2018年,济宁市主动对接“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形成研学旅游目的地、研学旅游基地、研学旅游主题营地、研学旅游课堂为一体的“1+3”产业链条,并入选了全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

今年,全市将以此为契机,深入实施《济宁市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改造、提升现有研学游基地,培育30个研学旅游示范点,精心打造“国学经典研学游”和“跟着孔子去游学”等研学旅游品牌。并以此拉长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产业链,全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此外,面向本土群众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今年也将愈加丰富多样。已实施多年的传统文化“六进”普及工程将继续大力推动,并且推行“图书馆+书院”、孔子学堂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新建乡村儒学讲堂100处。同时,依托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组织开展国学夏(冬)令营、经典诵读、六艺体验等活动。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