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创新实践 亮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济宁方案”

2019年01月17日08:21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精彩的央视“秋晚”曾刷爆朋友圈,济宁的绿水青山也通过央视扬名海外,济宁人无不为此感到自豪:济宁已不再是过去那个灰蒙蒙的“煤城”。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求新思变中谋发展,在锐意进取中育亮点,用不断创新实践给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济宁方案,用实际行动守护济宁的碧水、蓝天、净土。

实施绿色管控,标杆企业可不错峰少错峰

往年,一到采暖季,各地除重大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其他建筑工地一律停止土石方作业,严防严控扬尘污染。今年,我市创新举措,规定各建筑工地涉及的土石方作业确实无法避开采暖季的,在严格执行《济宁市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工作导则》及6项加细加严提升措施基础上,申领拿到“绿色施工证”,并实现工地现场PM10数据实时监测后,可在采暖季正常施工。

记者了解到,针对2018年—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生态环境部明确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工业企业错峰生产,严禁采取“一刀切”方式。我市积极响应,创新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4+3”绿色管控,要求全市按照“四项基本原则”,实施好绿色管控“三大工程”,对管理水平、污染排放水平明显好于同行业的绿色标杆工地和绿色标杆企业发放绿色许可证,采取少停工或少予停限产措施。目前,共豁免绿色标杆企业和绿色标杆工地400余家,纳入错峰生产企业301家,涉及土石方工地1400余家,重污染应急工业源企业2153家、扬尘源1684家。有效避免了“一刀切”的治理方式,营造了污染减排企业和环保治理双赢。

我市以职责明确、标准加严、动态管控和考核问责“四项原则”夯实管控基础,要求市直主管部门、县(市、区)政府、乡镇和企业层层制定本行业、本地区、本企业绿色管控方案,分别建立档案,严格落实行业监管职责、属地管理职责、治污主体责任。相关部门分别牵头制定施工工地扬尘管控、秋冬季错峰生产、重污染应急差别化管控标准。

在遵循绿色管控四大原则的基础上,我市大力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三大提升工程,包括扬尘管控、错峰生产差别化管控、重污染天气应对三个方面。按照“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界定扬尘管理主体,获得“绿色许可证”的标杆企业,可不错峰、少错峰,涉及重大民生保障不予错峰生产的,只要污染物排污总量低于核定排放总量50%,并符合绿色环保标杆企业豁免政策要求的,重污染应急期间可以免予或减少停限产。

通过精准施策,我市在保障大气环境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经济发展,服务民生工程,实现生态、经济、民生和谐共赢。

依托数字环保打造网格监管升级版

近年来,我市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精心打造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建立了“线上千里眼监控,线下网格员联动”的生态环境监管模式,全市智慧环保工作的成功做法入选2018全国环保互联网典型案例。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将市城管、住建、交通、公安等11个政府职能部门和14个县(市、区)的生态环境监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共接入监控视频10981路,各类监测点位1800余个,车船 GPS(北斗)导航4205个,初步建立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

平台搭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动态数据库已包含废气、废水、污水、空气质量等监测记录1200多万条,汇集的环境监测大数据可以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和行动依据,为环境科研提供数据支撑。2018年,我市新建1处涵盖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气溶胶观测等要素的大气监测超级站及4套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和高空瞭望系统,与乡镇大气标准站及998个大气微站共同形成了济宁市大气污染物全方位监测网。

为探索高效监管模式,我市充分运用监管平台在线监测、在线监督、在线管理、在线指挥、分析应用五大功能。在线上,平台监管员根据监控视频、PM10监测设备和GPS定位设备,对港口、煤矿、建筑工地等抑尘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管监督,当发现有违反导则的情况时,立即向有关部门、县市区进行任务转办。在线下,专职网格员按照巡查频次对污染源进行定期巡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过移动终端上报,各级监管平台在规定时间内处理问题、反馈情况。

为构建覆盖全市域的生态环境监管网络,我市为每个子网格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共设立县级监管网格14个、乡镇网格162个,配备专职网格员918名,为每名网格员配备了移动终端。

改变执法模式实行多时段全天候执法

我市在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中积极摆脱固定模式,在污染源随机抽查日常监管、专项执法、公安环保联合执法等方面进行突破创新。严格贯彻实施污染源“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合理确定抽查覆盖频次,对不同生态环境守法水平的企业实施差别化管理,并引入执法人员、执法区域交叉抽查模式,改变以往固定人员抽查固定区域的做法,有效防止人情执法、任性执法等问题的发生。

为打破生态环境执法时间相对固定的常规,我市采用多时段、全天候的执法模式,建立严查严打常态化机制,采取明查、暗查、夜查、节假日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大巡查、突击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消除环境隐患。将日常执法与错时执法、异地执法和部门联合执法有机结合,周密组织各类专项执法行动,逐个攻克环境监管短板,集中解决突出环境问题。2018年,全市各级各部门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6558件,行政处罚7599.83万元。其中,全市环保部门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650件,共处罚款6427.16万元,移送公安机关环境违法案件105件,行政、刑事处理131人。

为兼顾“力度”与“温度”并存,我市在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中坚决避免“一刀切”,按照“镇不漏村、村不漏企、企不漏项”的原则,对全市156个乡镇及所属村居,进行为期3个月的“地毯式”执法活动,转变环境监管思路,变“病后医治”为“病前体检”,真正从源头帮助企业查找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逐一督办解决,有效降低了环境风险的发生概率,避免企业遭遇“断崖式”关停,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度,确保执法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来源:济宁环境保护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