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为快!山东博物馆这三件国宝将亮相《国家宝藏》

2018年12月04日09:06  来源:​大众日报

‍‍12月3日,记者从省博物馆获悉,今天是《国家宝藏》第二季开播倒计时一周,二十七件国宝谜底正式揭晓,其中,山东博物馆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明衍圣公朝服、战国铜餐具三件国宝即将在节目中亮相,尽展齐鲁瑰宝风采!三件国宝的“背景”究竟有多大?让我们一起来看——

(一)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竹简,于1972年出土于银雀山汉墓,一号墓共整理出竹简4942枚,分长短两种,长简占绝大部分,简长27.6厘米、宽0.5-0.9厘米、厚0.1-0.2厘米,其长度相当于汉尺的一尺二寸;短简长约18厘米、宽0.5厘米,相当于汉尺八寸;另外发现少量木牍,长约23厘米,相当于汉尺一尺,所谓“尺牍”。

二号墓整理出竹简32枚,简长69厘米、宽1厘米、厚0.2厘米,长度相当于汉尺3尺。银雀山汉墓简牍包括四类书,第一类是兵书,第二类是论政论兵之书,第三类是数术书,其余归入其它类。其中兵书数量最大,也最重要,尤其是《孙子兵法》与失传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同墓出土,结束了关于孙子其人其书的千古论争,意义重大。

(二)明衍圣公朝服

朝服是在比较隆重的大朝会或仪式中穿着的服饰。明代文武官员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降开读诏赦、进表、传制时穿朝服,外任官只在三大节、拜牌及迎诏时用朝服。明代官员朝服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形制,戴进贤冠、穿赤罗衣、裳、白纱中单、蔽膝、革带、大带、玉佩、大绶、袜、履等。

梁冠,高27厘米,筒径18.5厘米。铜丝编织的网状颜题(即覆额环脑一圈的介壁)、云翅(即位于额上的颜题延伸到脑后凸起的两耳),纱质的冠顶,顶上有自前而后五道皮质的横梁;颜题前后与云翅的铜网上,装饰有金质的簪花、双凤。

赤罗衣,身长118厘米,腰宽62厘米,袖通长250厘米,袖宽73厘米。交领、大襟右衽、宽袖敞口,领、襟、袖、摆处缘以四寸宽的青罗边。

赤罗裳,身长89厘米,腰围129厘米。赤罗裳身,桔黄色围腰,青罗镶边。

中单,身长118厘米,腰宽65厘米,袖通长254厘米,袖宽69厘米。交领,大襟右衽,宽袖敞口。领、襟、袖摆处镶青罗宽边。

夫子履,通长28厘米,高12.8厘米。

(三)战国铜餐具

1991年冬,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齐鲁石化公司勇士生活区的建设,在临淄区永流乡张家庄村东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墓葬,虽然墓葬椁室被盗,但位于墓室内的陪葬坑保存完好,出土了一批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具,其中的生活用具设计精巧,制作精致,表现出战国时期齐国手工业发达兴盛。

器物坑呈长方形,内有木质的器物箱,随葬器物均放于箱内,器类有铜鼎、豆、壶、盘、匜等礼器;盆、铲、盒、餐具、镜等生活用具;刻刀、削、锯等工具;还有骨梳、簪等器类。其中出土最精美的是一组铜组合餐具,分别由耳杯、小碟、盘、盒、碗组成,外加罍形的餐具外壳,共达60件,从配套的10个耳杯和10个小碟看,当时已经盛行10人之宴了,而这一传统至今仍在盛行,追根溯源,10人为宴的风俗大概属于齐国、齐地由来以久的习俗。

这套铜餐具的出土,不仅反映了当时齐国工匠的高超技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齐国的繁荣和兴盛。根据文献记载东周时期,齐国非常强盛,春秋称霸,战国争雄,经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当时的纵横家苏秦描述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可见临淄在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东方最大最繁荣的城市,齐地的人民也因“家敦而富,志高而扬”,经常聚首宴饮了。‍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