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曹娥寻父也是节日起源之一

2018年06月17日11:37  来源:南京晨报网

曹娥江上寻父。

今年6月17日,是西方的父亲节;6月18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中西方两个节日不期而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故事呢?

端午节起源众多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历史上推出的“端午人物”候选人主要有屈原、伍子胥、介子推、勾践、曹娥、陈临、周处、张天师、钟馗、黄巢、蚕神、农神、药王神等。经民众长期筛选,影响最大的有三位:屈原、伍子胥和曹娥。屈原与伍子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里说一说曹娥与端午的渊源(传说中记载时间有多种说法,不甚一致)。

曹娥寻父孝感天地

据虞预的《会稽典录》记载:“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五月五日迎伍神,为水所淹,不见其尸。”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个巫祝,负责祭祀方面的工作,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不幸掉入江中,生死未卜。”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她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五日后她的尸体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县令度尚改葬曹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这就是碑帖史上著名的曹娥碑),以彰孝烈。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孝女美名传颂千载

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对曹娥曾大事褒扬。宋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敕建高大辉煌的曹娥正殿。宋徽宗多次敕封曹娥及其父母。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命官赴庙祭奠,诚意伯刘基亲撰诔文。清嘉庆十三年(1808)敕封福应夫人,同治五年(1866)加封灵感夫人,钦赐“福被曹江”匾额。民国时期,多有军政要人题赠楹联匾额,蒋介石也给庙宇正殿题匾“人伦之光”。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