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识癌”成为现实,学者:医生和AI并非相互代替关系

2024年03月06日09:18  来源:齐鲁壹点

2月22日,“医疗AI多癌早筛公益项目”在浙江丽水启动。该项目以“平扫CT+AI”的方式辅助诊疗,首次构建起大规模早期胰腺癌的筛查手段,未来有望向更多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地区推广。

影像科有一套既定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通用的图像存储标准,图像识别也正是人工智能擅长的领域。引入AI不仅可以辅助医生诊断,还能应用于多种器官的检查,这些部位的疾病在传统的胸部CT平扫中往往不易被发现。

“AI+医疗影像”主要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发展过程中有何困境?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对话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博士利友诚,探讨AI与医疗影像结合的现状与未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AI+医疗影像”主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

利友诚:“AI+医疗影像”不是用AI给出的结果代替医生的诊断,而是在诊断的过程中,AI会适时给出指征,如此一来,医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更重要的细节判断上,以此提升诊疗的效率。因此,并不会出现AI检查一遍,医生再去筛查第二遍的情况,这本身是一个“协同作业”的过程。

整个流程上,患者可能感受不到什么差异,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可以减少时间和金钱这方面的成本,在一些医疗资源欠发达的地区,也会有出现误诊或者过度医疗的概率,这时AI的辅助就有其必要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就现阶段而言,行业的发展困境在哪里?

利友诚:项目能否顺利落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确度,而精确度和原始数据数量、质量有关,在收集病例上,目前存在一定困难,符合模型训练需要的病例本就不多,这其中能够提供数据的人就更少,病人会顾虑到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在数据质量上,还会受到扫描设备和标注方法的影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研究过程中,负责技术的科研工作者和医护人员是怎样分工的?

利友诚:具体的研究问题来源于医生在工作中的实际需求,根据这些反馈,我们会在技术方面搭建可行的模型。在训练模型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错例、难例,这时会和医生不断交流解决的方法,并不是医生抛出一个问题,我们给出技术端解决路径的模式。除了做科研之外,我们很多时间都是学习相关的医疗知识,也是为了更能理解医生的想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如果AI参与的医疗诊断中出现纠纷,应当如何去划分责任?

利友诚:从我们研究的角度来看,AI和医生不是相互代替的关系,而是由AI辅助医生进行诊断,“AI+医疗影像”的决策权掌握在医生手中,诊断结果由人类负责。如果出现了医疗纠纷,应当根据法律方面的责任认定,去追责医务人员、医疗机构或是生产者。我们设计模型的时候,会充分考虑模型的可信任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于“AI+医疗影像”未来的发展,你有什么预期?

利友诚:我保持乐观的态度,这种乐观一方面基于现有人才和数据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在于医疗领域的现状确实需要AI辅助。我认为扫查手法、医疗软硬件设备可以朝着标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去实现普及化。举例来说,扫查手法和软件设备一致,扫查出来的影片质量是统一的,也更有利于我们不断迭代和提升模型,这种模型的目标设定也不止针对于某一个疾病,而是将这种模型泛化到不同的医疗任务上。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