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答卷④丨昔日“不毛”盐碱地,今朝河口“大粮仓”

2023年10月20日09:17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孙杰

编者按:2021年10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视察,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年来,亿万齐鲁儿女牢记嘱托,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山东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10月17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黄河答卷”主题系列报道,聚焦生态保护,展现社会变迁,深入宣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进展新气象,讲好“黄河故事”山东篇。

盐碱地里粮满仓,黄河口大米香四方

海报新闻记者 孙杰 报道

“出村往外瞧,一片白面瓢;神仙来种地,难拿二成苗。”这句流传在山东东营的老话,说的是贫瘠的代名词——盐碱地,“十年九不收”是它曾经的标签。

数据显示,东营市拥有盐碱地341万亩,占山东省盐碱地面积的38%,覆盖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地类型,其中盐碱耕地196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0%,是探索盐碱地现代农业的天然试验场。

昔日“不毛之地”,今朝绿意绵延。近年来,当地干部群众牢记嘱托,齐心协力,向盐碱地“要”粮。这片盐碱地传来一个又一个喜讯,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前不久,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成寨村的一垄垄连片种植的大豆套玉米喜获丰收,黄澄澄的玉米棒子颗粒壮硕饱满。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白茫茫一片的盐碱荒地。近年来,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当地村民逐渐找到了克服土壤盐碱化的办法,农作物产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村里种植大户成新芝表示,今年是种植第二年,去年玉米亩产大概是1000余斤,大豆200余斤,效益不错。今年预计每亩玉米增产100斤左右,大豆增产50斤左右,预计每亩地可收益1000余元。

成寨村只是东营市坚持向盐碱耕地要产能的一个缩影。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该市持续深挖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和开发利用潜力,坚持“多种一亩是一亩、多收一斤是一斤”,大力开展粮油作物扩种和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到48.6万亩,较上年增加13.1万亩,完成省定任务的138.9%,约占全省的1/4。

同时,东营还坚持向科技创新要品质,加快培育优良品种。其中,中国科学院田志喜团队培育的“科豆35”示范亩产已突破300公斤。前不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邀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该院玉米研究所在东营农高区驻地培创的“鲁单510”盐碱地夏玉米高产田进行了实收测产。结果显示,在土壤盐分为2.5‰左右的地块,亩产达928.97公斤,在盐碱地上产量创新高。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选育的耐盐碱作物品种

为了给盐碱地的农业发展插上一双科技的翅膀,由山东省政府、中国农科院共同组织,黄三角国家农高区、中国农科院资划所、山东省农科院牵头,联合中国农大、中科院遗传所等18家国内优势高校院所企业,合作共建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就落户在东营市农高区。

按照规划,国创中心将利用3年时间,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80个,研发盐碱地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技术体系和标准5-10个,推广耐盐碱新品种和新技术面积达到3000万亩。到203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盐碱地生物育种创新中心、盐碱地综合治理研究中心和盐碱地生态化利用研究中心,成为引领我国盐碱地现代农业技术变革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盐碱地大米逐渐成为东营市农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在科技的赋能下,盐碱地大米也逐渐成为东营市农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国庆节前夕,东营市政府在北京召开“黄河口农品”2023北京推介会。会上,盐碱地种出的大米备受关注。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科技管理处副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大洲说,经过对比分析,东营盐碱地大米较普通大米有三个独特特征,一是蛋白质含量低、脂肪含量高;二是钾、磷、钠、钙、锌等矿物质含量高于其他大米;三是抗氧化性显著高于同品种非盐碱地大米。

除了大豆、玉米、大米等粮食作物,东营还在盐碱地上种出了鲜食红薯、冬枣等经济作物。如今,通过一代代农业人的不懈努力,在东营这片曾经“沉睡”的盐碱地上,开始奏出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交响曲,未来还会结出更多“金灿灿”的硕果。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