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不得超过3个电话 “催收国标”要来了?

2024年05月27日09:38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每日电话催收不能超过3次,每天晚上10点以后不能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

近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从实操层面对催收行为和催收行业提出诸多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指引》正是“催收国标”的前奏。

据悉,《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国家标准目前已通过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正式发布尚需一段时间。《指引》以国标为主要内容研制,国标发布后其将被替代。

从业务本质上来说,催收是贷后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此前缺乏管理办法,加上诸多恶性案件的发生,催收行业在普通人的印象中相当不好。新政能让一度灰产色彩浓厚的催收行业消停下来吗?

超71万条投诉

“你在xx平台的金融贷款本月已经严重逾期行为,现进入合同终止流程,将正式上报征信黑名单,在中国执行信息网依法公布身份,子女升学及政审无法通过……”

催收员“连珠炮”一般输出完毕,不给李帆(化名)解释的机会就挂断了,这已经是他这一天里收到的第7个催收电话。

“知道可能是催收,但我正在找工作所以不敢不接。”李帆深叹一口气。更令他担心的是,催收电话会不会打到父母那里去?

李帆并非故意逾期,一年前创业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无奈之下开始借网贷周转。连本带息十余万元的网贷已经还了将近一半,但今年5月中旬实在撑不住开始逾期,之后催收电话就没停过。

催收,指的是债权方自己或委托第三方进行欠款收回业务,也是个人借贷逾期要面临的首要“后果”。记者了解到,互联网金融平台催收逾期客户的常见手段包括发送短信、拨打电话等。若催收未果,严重逾期还会收到贷款机构发送的律师函,甚至走到起诉、立案的程序。

催促还款的确是天经地义,但当正常的提醒超过了一定程度,就容易变成施压威胁甚至恶意骚扰。

在黑猫投诉平台以“催收”为关键字搜索,截至5月24日,相关投诉的数量超过了71万条。其中,频繁发短信“轰炸”、来电骚扰“呼死你”、泄露个人信息是投诉最为高频的催收手段。

根据李帆提供的一张短信截图,催收公司对其家庭成员情况相当了解,比如父母已经离婚,家中就自己一个孩子,另外奶奶的鼻子和嘴巴旁边各有一个痦子……

既然催收电话这么烦,直接屏蔽不接行不行?

曾经做过催收相关工作的林芳(化名)表示,“不建议完全不接电话,否则容易被‘爆通讯录’。”

所谓“爆通讯录”,就是催收方将逾期人的欠款逾期细节告知其通讯录好友。通常来说,借款人通过平台贷款时,需要授权给平台通讯录访问权限,即便不授权,也需要留下若干紧急联系人。

李帆告诉记者,他加入的“负债上岸群”,其中有不少人都因暴力催收被“爆通讯录”,家人和朋友也接到不少骚扰电话和短信,社交平台被恶意留言,甚至有人被打电话到了公司,导致丢掉工作。

“爆通讯录”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暴力催收,但依旧属于软暴力范畴。

在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看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对“软暴力”催收进行了否定性评价。

孟博介绍,“软暴力”是指行为人为谋取不法利益或形成非法影响,对他人或者在有关场所进行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恐慌进而形成心理强制,或者足以影响、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手段。

为何难消停?

催收行业为何“软暴力”屡禁不止?

利益驱动是第一位的。毕竟对于催收工作人员来说,收入和客户的还款金额直接挂钩。

记者以求职者身份尝试应聘一家位于武汉的催收公司“资产管理专员”职位,工作内容是“联系即将逾期的客户提醒还款,并告知注意事项”。

该公司人事表示,该岗位业绩提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催收回款排名来计算提成;二是按照“提点”计算提成,提点占回款金额的5%-24%。

“软暴力”泛滥也与催收行业的“内卷”息息相关。在林芳看来,第三方催收机构作为金融机构的“乙方”也要面临诸多竞争。“公司需要通过持牌金融机构评选乃至激烈的项目竞标,才能够正式获得合作的机会。”

她举了一个例子,在客户逾期8小时的时候,催收机构这边的“单子”可能就来了。此时的催收甚至和贷款平台没什么关系,就是催收方单纯的“抢业务”。

此外,催收行业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话术、尺度的把控并不严格。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记者,催收行业作为贷后管理的重要部分,其生态日益复杂。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将催收外包,通过第三方公司来催收,甚至还会“层层转包”。记者还注意到,催收岗位往往对年龄、学历、工作经历没有要求。

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没有直接涉及催收行业的法律规范。北京红飒律师事务所主任黄启瑞律师表示,由于缺乏相应法律规则,催收行业存在边界不清的问题。

因此,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的发布对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有正向作用。

操作层面而言,《指引》不仅限制催收的电联次数、通话时间等细节,还要求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对催收全过程进行记录,确保记录真实、客观、完整;此外催收内容应经金融机构事先审核确定,以此来限制催收机构“自由发挥”的空间。

行业准入门槛也提升了。《指引》显示,金融机构应对委托的第三方催收机构进行评价,评价每年至少开展1次,评价内容重点包括催收行为合规性、任务完成质效、信息安全管理、催收记录、投诉处理情况等。

信息保护层面,“爆通讯录”的行为也被明令禁止。《指引》明确提出,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只向债务人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

王鹏评价,《指引》旨在保护债务人的隐私和休息权,这些规定将促使催收行业更加规范化和人性化。黄启瑞也指出,《指引》明确了金融机构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管理、监督、检查职责,加大了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指引》发布的一周以来,改变也确实发生了。

社交平台有用户直言:“因为5月15日出的新规定(指《指引》),现在催收电话人员都好温柔,现在接电话我都有点不适应了”;“现在催收比较客气,4月和5月对比完全是两个态度。我这才逾期1个月,有几个银行开始跟我谈免息分期了。”

洗牌进行时

催收行业越来越规范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监管部门严厉打击非法催收、暴力催收,强调无论是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消费金融、小额贷款等新兴非银机构,都必须规范催收方式。

自2024年4月18日起施行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首次新增“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章节,明确要求消费金融公司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办法》还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应当落实催收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对合作催收机构的管理。

“那些无法适应新规定、存在不当催收行为或管理不规范的机构可能会被淘汰。”王鹏认为,一系列新规的实施预计将引发催收行业的洗牌效应。

上文提到的催收公司人事得知应聘者担心催收工作正当性时,表示催收流程会合法合规,“若沟通后无法还款,按实际情况录入系统走流程就可以了。”

只是,新规的一些细节还是容易被钻空子。

林芳介绍,电话催收的相关规定目前是同一个号码每天不得拨打3次或者以上进行催收。但逾期人会发现打过来催收的电话号码基本不一样,很多号码反拨过去都打不通;至于催收时间,一般情况下,正规催收公司的电话晚上7点之后就不会再打,除非个别小贷机构。

作为贷后管理的关键一环,催收行业想走出争议需要经历改变“阵痛”。

一个关键信号是,号称“国内最大催收公司”、累计催收超过2亿人次的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继2023年5月停业后,在2024年4月下旬正式宣告转业:不再从事具体催收业务。目前,其已将公司名称变更为“湖南永雄裕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彻底转型成为一家帮助催收行业及催收公司发展的科技服务型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来,湖南十多家催收公司被多地公安异地执法,目前至少有5家涉案的催收公司被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其他多个案件即将开庭审理。被告人员大部分被认定为使用“软暴力”催收,触犯寻衅滋事罪。

从事催收相关行业多年,林芳也坦言,曾经暴力催收较为普遍的催收野蛮生长时代已经接近尾声。

“随着接连不断的行业整顿,行业规则会越来越完善,近年来各地的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建设也提上了日程。‘法催时代’即将到来,逾期后被起诉的情况或将增多。”林芳说道。 (据中国新闻周刊)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