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提“质”!校企密集点题“新质生产力”

2024年03月23日08:54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王乐双

今年,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高校和企业作为人才资源、创新动力、科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高地和战略支点。近段时间,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部分高校和企业纷纷放出新招。

瞄准新质生产力 高校动作频频

高校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高校拥有大量科研人员和先进科研设备,是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孵化地;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则为高校科研创新带来了更多研究方向和目标,提供了更多的前沿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

——西安科技大学成立“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

3月3日,西安科技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雁塔校区举行。西安科技大学是煤炭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中肩担重责。研究中心将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依托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平台,探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创新方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天津大学成立感知科学与工程系

日前,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感知科学与工程系获批成立。感知科学与工程系的成立旨在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智能传感技术和高端科学仪器装备,探索智能感知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满足国家对先进传感技术、高端科学仪器装备和智能技术的迫切需求。

据首任系主任、天津大学精仪学院黄显教授介绍,“感知科学与工程是人工智能核心数据获取的前端。”未来该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先进传感器件与系统、复杂信息检测和认知、无损检测技术与仪器、科学仪器与物质检测等。

——厦门大学成立新质生产力研究发展中心

3月12日,厦门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发展中心揭牌。据了解,作为高等教育第一方阵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该研究中心将从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养等方面重点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及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增设本科新专业24种 山东大学首设“工程软件”专业

3月19日,教育部发布了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增设本科新专业24种。其中,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新增了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智能海洋装备、电子信息材料、生物育种技术、工程软件等专业。

山东大学成为全国首个设置“工程软件”专业的高校。据了解,工程软件专业以突破工程软件领域“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导向,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强化工程技术与软件技术交叉融合,是新一代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是服务于工程设计、分析、建造、管理、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新质生产力,对于工程软件领域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招聘会上 “新质生产力”唱主角

大型招聘会的岗位需求,是一座城市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以人工智能、新能源、电子信息等行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企业岗位,成为今年各大招聘活动的亮点和热点。

3月6日至7日,武汉市人社局先后在湖北大学、江汉大学举办2024年“学子聚汉”校园招聘活动。本次招聘会上,华工科技、迈高精细高新材料、湖北隆桥硅材料等多家“新质生产力”企业热度颇高,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应用等岗位备受毕业生青睐。据统计,参加招聘的用人单位中,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企业占比近四成,不少企业对首席算法科学家开出2.5万-3万元月薪,对算法工程师和大模型应用开发岗,则给出了2万-4万元不等的月薪。

3月13日,浙江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春季综合类专场招聘会在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举办。700余家企业参会,提供就业岗位近20000个,是2024年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春季校园招聘会。与往年相比,本次参会企业提供的涉及新能源、量子信息、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岗位更多,据统计,70%岗位与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紧密相关。

3月17日,“羊城邀约”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就业创业嘉年华活动在暨南大学举办,活动首次设置“新质生产力”专区,结合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5大未来产业集群,集聚芯片科技、智能算法等领域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约60家,带来近700个岗位。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人才的大量汇聚,且在较长时期内持续输出智力。为提升高校学子的岗前“适配”能力,也为企业提前抢挖一批“新质后备力量”,青岛市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万岗募集计划,并对符合条件在青实习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发放3000元、累计最长发放3个月的生活补贴。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传华表示,今年的“招才引智名校行”活动,在以往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接下来,全市人社部门将聚焦在青高校、省内重点高校、国内知名高校“三个圈层”,在新能源、高端化工、海洋装备、虚拟现实等战略领域双向匹配、集聚人才。

强化有组织的校企合作 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3月17日,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2024年工作计划发布,预计到2024年底,完成5000项高质量科技成果、5000项企业需求和1000名行业领域专家入库,服务不少于2000家企业与高校对接,落地成果不少于1000项。

面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有组织的校企协同越发重要。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表示,与过去量大面广、自发的高校科技人员与企业的合作相比,有组织的校企合作可以组建跨学科跨领域、上中下游衔接的攻坚团队,针对行业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卡脖子问题”,解决行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那么,如何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的校企合作,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呢?

第一,要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精准聚焦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以校企共建孵化器、联合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为创新载体,提供中长期拔尖创新人才培训计划与方案。

第二,要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发挥校企合作中高校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以更多“国之重器”更好服务“国之大者”。

第三,要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点。推动高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重点聚焦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以创新不问出身等评判标准,培育更多的未来产业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

(海报新闻编辑 王乐双 综合光明网、中国青年网、潮新闻、中国教育报等相关内容)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