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青年种!这群有故事的“新农人”变身“兴农人”,让齐鲁大地焕发新生机

2023年02月03日21:47  来源:闪电新闻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3日讯 近日,山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强调,建设农业强省,是落实农业强国建设部署的必然要求。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有责任、有义务在农业强省建设上蹚路子、作示范。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人才是关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越来越多“新农人”活跃在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的大舞台上,展现奋斗者风采。

“粮王”诞生记!“90后”硕士新农人何石宝与团队的耕耘之路

“90后”的何石宝,2017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平原县成为一名“新农人”。他和他的团队大胆使用新技术、新装备,一个人就可以管理上千亩农田,他也登上了当地的“粮王”宝座。

何石宝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加入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平原县引入的第一个硕士农场主。2021年,德州市启动“吨半粮”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100万亩核心区单产1500公斤以上。何石宝和团队成员管理的2万亩土地,正处于“吨半粮”创建的核心区。然而受2021年秋汛影响,山东冬小麦播种普遍推迟15到20天,晚播麦田比例较大,苗情长势总体偏弱。小麦羸弱的长势,让大伙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了2022年春节。一开春,他们就一头扎进地里,壮苗。

水肥一体喷灌机给麦苗浇水,转一圈就能浇完500亩地;新型无人机载重达100斤,10台无人机一天就能给5000亩地施肥打药,两万亩地四天时间就能干完。

科学管理下,曾经的弱苗从返青开始逐渐追赶成长进度。拔节、孕穗、开花、灌浆……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2万亩小麦丰收在望。2022年6月14日,经“吨半粮”省市专家组实打实测,何石宝团队管理的地块亩产达819.17公斤,还光荣地获得了平原县麦季粮王大赛一等奖。

何石宝所在的团队平均年龄29岁,最年轻的成员只有24岁。虽然从事的是和泥土打交道庄稼活,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追求。

夏粮丰收,让这个团队斗志昂扬。他们再接再厉,秋粮创造了亩产玉米903公斤的成绩,为德州创建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粮,青年种!八零后大学毕业生薛丽娜夫妻扎根故土,土里“淘金

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

在山东省泰安市西南部,由大汶河冲击形成的大片平原,土壤肥沃、耕作便利,因地处大汶河北岸,史称“汶阳田”。

岱岳区马庄镇的四万余亩耕地,处在“汶阳田”的核心区,自古便以粮食高产著称。如今,这片有着6000多年耕作文明史的土地,正在书写粮食高产的新篇章:小麦平均亩产600公斤、玉米650公斤、小麦新品种推广试验田最高亩产802.5公斤……

这片土地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是一位80后返乡创业新农人——泰安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

2008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在同学、乡邻、亲友们不解的目光中,薛丽娜与同班同学、也是后来的丈夫李宁毅然返乡创办合作社,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土里淘金”的为国种粮、助农增收路。

“起步时最难的是资金和观念。”薛丽娜回忆,夫妻二人白手起家,以每股200元、流转费每亩600元吸收周边村民成立合作社,但当时农民普遍不接受土地承包,土地难以成片。最终,通过镇村两级的协助和大量入户工作,合作社取得最初的13.4亩土地,还获得了一笔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的30万元贷款。

干农业,先要从吃苦学起。薛丽娜一头扎进了地里,选购良种、购置农机、聘请技术人员,夫妻二人边干边学,再加上老父亲坐镇,种粮很快见到成效:先后承接岱岳区“配方施肥试验”“夏玉米高产攻关试验”等项目,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到160亩。

如今,合作社员工已由成立时的6人扩充到18人,全流程自主经营土地1300余亩,其中最大的地块集中连片600余亩,同时为全镇四万多亩耕地提供订单种植、植保、收获、病虫害防治等社会化服务。

中国粮,青年种,薛丽娜起了个好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保障粮食安全,我们永远在路上。”在李宁看来,他当初跟着媳妇儿返乡的选择是对的,“农业并非所谓的朝阳产业,但也绝不是夕阳产业,它更是一份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永恒事业。”

平原新农人刘金岭:开办现代农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德州市平原县有这样一位农业人才,她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上来,带领着村民们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眼前,这位正在地里给农民讲解农业知识的人就是刘金岭,她是一位多次荣获“优秀学员”荣誉称号的新型农民。她成立了金岭家庭农场和金玲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向现代农业靠拢,从而打开了致富的新密码。

刘金岭回忆道:“农场成立之初,以种植粮食为主,收入比较单一。我就从网上查找资料,与专家交流沟通,引进蔬菜种植,通过一年的种植,效益比较好,当地老百姓都来向我学习。”

后来,刘金岭积极引进高效益农作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22年,她的10亩秋霜梨收入超过10万元。同时注册了“百硕园”商标,两个品种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她发挥专业特长,托管周围村庄土地3000多亩,为其提供播种、病虫害防治、浇地、收割等全程服务,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因打工造成的紧缺问题。

2022年,刘金岭承担了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50个品种的玉米品种试验示范、绿色高质高效水肥一体化、玉米高产攻关等三个项目,品种试验为张华镇“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选择了适合品种。

刘金岭谈到,“在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农场投资近20万元,新上了一套水肥一体化设备。水肥一体化省时、省工、省力,特别是在小麦热干风、玉米播种和玉米后期追肥等关键环节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这个项目,极大提高了玉米产量,增加了收入。”

刘金岭还主动带领本村及周围群众创业,在她的带动下,张华镇新发展芹菜1000多亩、秋霜梨300多亩。付出就有回报,2022年,她被评选为2022年“齐鲁乡村之星”。

刘金岭称,“今后我将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带动本村及周围群众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再尽一份力。”

“五彩麦子”上餐桌 80后山里娃返乡做“新农人

刘兴伟来自山东临朐,是一位80后山村姑娘,她放弃大城市打拼十几年的事业,回到家乡二次创业。在当地发展种植基地2000多亩,绿色农产品实现了种植、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

临朐是山区大县,以前受交通所限,很多优质农产品藏在深山无人知。电商作为一种新兴销售模式,实现了从地头到餐桌的直接销售,解决了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难题。

电商让偏远的山村连上了网络时代,也让新农人扎根在农村。刘兴伟借助农村电商平台,把家乡的土特产源源不断地发往沿海大中城市,带动乡亲们致富,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新农人”。

种“五彩麦子”,2000多亩种植基地带乡亲致富

谈到回乡创业的初衷,刘兴伟直言不讳。高中毕业后,她只身去了青岛,一边上班一边学习,完成了大学学业,在青岛安家落户。经过几年的打拼,在崂山、市北区拥有自己的服饰批发店。但是每当回娘家时,看到父辈们辛辛苦苦种的花生、小米、地瓜这些农产品,卖的价格不高,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心里总觉得特别难受。“作为这片山水养育的孩子,我觉得我有义务和责任把家乡的绿色农产品推广出去,带领乡亲们致富。”刘兴伟说道。

就这样这位柔弱女子,开启了她的回乡创业路。

一开始,刘兴伟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作物,由于种植工艺不统一,产品质量并不稳定。

好的农产品必须从源头抓起。刘兴伟与当地合作成立2000多亩种植基地,遍及朝阳、侯家庄子、赵家峪、常庄、核桃园、西王圈等村庄。

按照“农户+订单+收入”的模式,农户统一领取种子,按照统一技术种植,她再从农户手中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回收。这样一来,不仅农户每亩地至少多收入500元,产品质量也上来了。

刘兴伟与青岛农业大学达成合作,种植基地成了学校的指导实验基地,有6名老师提供种子、技术上的支持。她专门种植了该校研发的“彩色小麦”,发展了500亩种植基地,统一回收加工成彩色小麦粉、麦片、麦仁米等产品。

“有黑色、绿色、蓝色的小麦,试种两年多了,产量、品质都非常好。”刘兴伟说,彩色小麦农户乐于种植,市场上也比较稀罕。传统小麦粉一斤2元多,石磨小麦粉一斤5.8元,彩色小麦粉一斤能卖到10元以上。

五谷杂粮深加工车间内,几台石磨尤为显眼。从基地收上来的小麦,储存一段时间后,先倒入原料库,经过除尘、除沙、清洗,然后润麦6到8小时,用石磨低速研磨10遍,面粉不发热,粒度较大,做出的面食劲道细腻,回味甘甜。

“每款产品包装上,都有我的形象照,为自己代言人,做放心产品。”针对城市居民的需求特点,刘兴伟请教营养专家科学配方,将五谷杂粮等10多种原料食品配比,经过设备烘焙、磨粉、分装等诸多工序,有效保留营养成分,开发了五谷杂粮、养生粥、石磨面粉等四大系列上百种产品,通过线下线上两大渠道,一开始销往青岛、潍坊、东营等周边城市,现在通过电商平台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农村已然成为干事创业的火热天地、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这群有故事的“新农人”变身“兴农人”,找准位置、不负时代,既实现了自我,带动了乡亲,更谱写了希望,让家乡的田野换发新生机!

内容整合自 《齐鲁先锋》、《农民日报》、齐鲁壹点等

闪电新闻记者 杜小康  报道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