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教书匠"——《闫虹访谈》采访欧阳中石手记

2012年09月19日16:17  来源:济宁新闻网  作者:闫虹

  "永远的教书匠",这是采访完欧阳中石先生之后给我感受最为深刻的词汇,因了先生的低调,更因了他的反复强调。所以,坐在我面前的那位长者与其说是大家眼中的"大家",不如说真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师长,无关于艺术家、书法家,更不是什么评判者,用他的话说,自从上了学就没有离开过学校,毕业后站立三尺讲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博士后,一届也没落下,甚至各种科目都尝试过,大有"我是社会主义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境界"。


  欧阳中石,这是一个在中国学术界,书法届、教育界都极为响亮的名字。所以当我们《闫虹访谈》把视角对准书画界名流时,采访欧阳先生就成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目标,一来是敬仰先生在书法界的盛名,其书法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飘逸,古朴而华美;二来是景仰先生治学中的博涉多优,其在逻辑、国学、音韵、绘画、戏曲、文学、书法等学科都有着精深的造诣。相信和先生的对话交流,于我来讲真的不仅仅是一次难得的采访,也算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吧!


  之前与先生预约在了青岛一别墅区内,那里居山面海,松柏苍翠、景色秀丽宜人,令人舒心。一路行来,又一次顿感艺术家的生活环境于创作、于灵感的重要性的确可见一斑。因为路途远、线路不熟悉,等我们汗流浃背的赶到预约地点时,已经迟到了半个多小时,发现楼下已等候了众多媒体,不由心惊,不会已经错过了吧?那将是多大的遗憾?一番辛苦周旋,正纠结时,忽觉有人从我身后缓缓挪移,回头一看,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庞映入眼帘,比我想象中要白,要矮一些,当然出乎意料的笑容和温和也让我稍稍有点"受宠若惊",可不是传说中的欧阳中石先生嘛!等待了那么久,他似乎并没有生气,甚至也不着急,样子悠悠然然、笑容恬恬静静,像是等待"召见"般的好脾气。我一时感动,忙伸手握紧那支柔软的手说明来意,老人听说我是济宁来的,很是亲切,忙说济宁他去过,出圣人的地方,并转而问我,"你知道我是哪里人吗?""当然,您是我们山东人的骄傲,不是泰安肥城吗?咱们是邻居啊",老人更乐,问我"你是哪里人?""兖州,古九州之一,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国百强市啊""兖州?你知道还有一个名字吗?"因为心里还顾念着采访,尽管这边聊着天,实际上我的脑子早已为采访的事儿转了八个圈儿了,看我一脸的茫然,老人得意的点点头,"兖州也叫滋阳县"!可不是嘛,姥姥家就在颜店,滋阳山小时候我都爬过,还一脚踩进了传说中张果老的驴蹄子印儿呢!而历史上的滋阳县正是因此山而得名!


  见老人聊得开心,起初的担忧也就逐渐淡了下来,忙张罗着摆机位、架机器、调试灯光、话筒,待一切准备就绪,中石先生忽然说,"你的声音尽量大一点、慢一点,我听力不太好了",我忙应声,其实,老先生不知道,因有了对乔羽、汤一介、黄志强等耄耋老人的采访,我还能算得上是个有经验之人,早已经知道面对一个八十多岁的嘉宾应有的姿态、语速、甚至是语言表达的方式。记得乔羽老先生的专访播出后,曾了解到这样一条评论,"她的这个采访真让人受不了"!起初一头雾水,因为此番对乔羽老先生的采访内容可谓中规中矩,丝毫没有一点八卦甚至是不敬之嫌,何来的让人"受不了"之说?这让我惴惴不安,而后等待到这篇作品获得山东省牡丹奖文艺类栏目一等奖,山东省播音主持作品二等奖第一名之后,我又忍不住仔细审看了一番,当看到自己身子不断前倾、语速缓慢、甚至是看似有点"巴结献媚"的表情时,我一时间恍然大悟,会否根源在这儿?不禁哑然失笑,所有的疑窦皆散。要我说,能有那番说法的人,我大概能斗胆说,这人肯定没有采访过八十多岁听力不好的老人,甚至可以说与自己身边哪怕是本应至亲至爱的老人也不会有多么的亲近,否则她就应该理解面对一个八十多岁,听力上有障碍的老人的采访,无论如何你的身子都是坐不直的,一方面需要让他听清你在说什么,而另一方面由于老人声音低沉,你也需要前探身子听明白他在表述着什么,如果坐直了,那么该探身子努力倾听的就只能是对面的老人了!当然,除了这些"硬件条件"以外,人常言,"人老如顽童",作为年轻人,面对相当于祖辈年纪的采访嘉宾,难道不应该"和颜悦色"、甚至拿出"哄"的技巧姿态来与其交流更为妥帖尊重、更利于调动对方谈话的积极性吗?说真的,每次采访这样的嘉宾,即便只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离休干部,与之攀谈都能让我想起如何在家中握着年逾90的姥姥的手,俯首帖耳聊天的样子,那感觉,真真一个"老少乐"。所以,对于这样的嘉宾,我亦总结出了一套并不成熟的小小经验供同行们批评指正,"身要前倾,问话要慢,嗓门要大,哄哄无妨",所以,当看到欧阳先生慈祥豁达的模样,又一次让我想起了姥姥,自然也就忘了旁人的批评指责,而只能一味的纵容自己继续"让人受不了"下去了。


  尽管先生的耳朵不好使了,可是思维却并不见减速,但凡我问题一出,答案便娓娓道来,一旦我一时着急,偶有语速"正常"时,先生便眯起眼睛,甚至用手做喇叭状附于耳畔,"我没听清,你再说一遍"。呵呵,与其说这是在采访,真不如说是一老一少在聊天啊!


  聊得很多,聊经历、聊文化、聊书法、聊京剧、聊下一代的书法教育。济宁文化底蕴深厚,喜爱书画之人比比皆是,既然有机会见到近现代中国书法教育第一人,为大家请教一下学习书法的技巧、技艺和发展方向的确是很有必要的,没想到这个问题竟让我们又多了一份惊喜!因为先生告诉我,有一个观点他只在首师大的课堂上跟自己的学生们说过,从未在公开场合阐述,更别说面对媒体了。职业的敏感让我欣喜,哦,这可是独家爆料哦!收获!在先生看来,自己的经验之道告诉他,学习书法、也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应追求"共性"而非"个性",要由人类共有的属性掌握,而不能只会有自己的属性。追求个性不是错,但这个个性一定得得到大家的认同,都说好才叫好。这话让我来理解就是不能一味的为了追求独树一帜而最终只能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当我听得稍稍有些疑惑并提醒先生,年轻人的创新之举难免会出现各自在个性上的张扬和表现,也算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难道也不可为吗?先生很是认真,语气都稍稍有所加强,唯恐我听不明白似的告诉我,少时他也吃过这方面的亏,总想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一度其字个性鲜明,很难让人看懂,更别说流传于世了,吃一堑长一智,久而久之亦让先生悟出:"过分强调个性,就会走向五花八门,推崇共性发展,照样百花齐放。"尽管先生一再表示只是个人观点,还需同行切磋雅正,但我想依先生的个性,之所以一反常态,"高调""放话出来",未必是为了树一家之言,而是作为有经验的师长,不想自己的学生将来再走其弯路罢了,所以日后无论众家如何评说,在我看来,一个师长的心已表露无遗!


  "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这是先生对自己的人生的总结评价。借用先生的意思一一分解开来,就是从小没有什么志向,更别说什么成名成家的奢望,可谓少无大志;见一行爱一行,只要是接触的新鲜事儿就总喜欢去尝试,兴趣广泛又皆能深入研究,此谓见异思迁;从吴玉如学书、师奚啸伯学戏、向齐白石学画。先生一生躬亲三尺讲台,尽管擅长书法,可语文、数学、化学、体育、历史什么都能教、什么都敢教,可称得上是不务正业矣;先生尽管书名鼎盛,却从不办书展,从不任评委,只承认是个桃李满天下的"教书匠",可不是无家可归吗?短短几句,或许您就已经一斑窥豹,了解先生的秉性及为师、为人的特点了吧?对,就是那么简单--不称家,却声名远播;不评判,却桃李满天下。书法我暂时还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好好学习揣摩,不过,做人的道理却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收获颇丰!祝福欧阳中石先生!祝福我们永远的"教书匠"!!!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