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龙永图后的思考

2012年07月30日15:57  来源:济宁新闻网  作者:闫虹

        接到采访龙永图的任务时,心里很忐忑,因为老先生的身份很特殊,既是中国举足轻重的经济学家,又是前政府高官,还现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除了丰富的经历可以在网上随意浏览以外,为人,性格,喜好,我一无所知,用总制片人马汉涛的话说,“怎么?露怯了?”没错!倒不是因为“高官”的缘由,关键是人家可是中国入世首席谈判官,那口才可不是一般二般的,就他的阅历和层次而言,坐在对面的我,的确更像是个底气不足,阅历粗浅的“黄毛丫头”。能接的了招吗?

 

    俗话说,笨鸟先飞,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赶紧着手,深入细致的去搜索有关龙永图方方面面的信息。的确不同于一般的前政府高官,龙先生似乎更像是个知名的经济界风云人物,鲜花,掌声,赞誉……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板砖”,尤其是对于入世方面的评论,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让我心中不免唏嘘,也更加理解“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无奈。也正是那一刻起,让我忽然有了特别想采访龙先生的冲动,我想听听他的心声,这个十年磨一剑,为了入世谈判,黑发耗成白头,最终却饱受争议的老人到底有多少心酸和委屈?他自己又是怎么看待入世后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些许利和弊?这次书博会又会给咱们济宁经济带来什么样的机遇等等……

 

    和易中天先生一样,龙永图先生答应接访的时间也是在他一个多小时的“金融危机和当前经济形势”的报告之后,所以,一如既往的准备工作和漫长的等待,让我们栏目组一行已经习以为常,尽管现场是临时选定的,但一番精心的布置之后,会议室一隅显得喜庆而不失庄重,我想,这样的采访环境应该很适合龙先生这种思维敏捷,谈吐睿智,又不乏张力的老人。

 

    等待中,龙永图来了,和我想象中、了解到的有所不同,眼前这个曾经在国际经济论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看上去根本没有“传说”中的高调出场,目光犀利,反倒是显得沉稳练达,神态温和,唯一有些异样的是,他的状态近乎疲惫,也许是年岁已高,一个多小时的讲座的确很消耗精力和体力吧!果不其然,还没有落座,龙先生就带着些许歉意,跟我说,“我嗓子哑了,你准备的问题答不那么多,挑着问吧……多谈谈现在,以前的事儿不要问了”这让我一时语塞,以前的事儿不问?难道龙先生指的是入世谈判的相关事宜?那可是我之前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最核心,最受人关注的焦点啊,采访龙永图如果绕开WTO真是似乎缺少点什么啊,怎么办? ……一时间,我的小脑袋瓜子高速运转,放弃?执着?折中?算了,时间不等人,干脆,还是先问一些有关于济宁和书博会的问题吧,也算是按照龙先生的要求,来点“新鲜的”,于是,访谈在我的矛盾中开始了……真是一如大家所敬佩的,“传说”中的思维敏捷,从容睿智一一再现,几乎是我抛出一个问题,龙先生就能立马接招,脑子似乎还没有来的及转一转就开始娓娓道来,只是因为嗓音的缘故,声音细若游丝,使得我要非常的专注才能听清他在表述些什么。说真的,每每抛出一个问题时,即便是在倾听答案的时候,我的思绪都始终没有离开“WTO”,内心一直在挣扎,问?还是不问?什么时候问,怎么问,问到什么程度?怎么才能得既得到答案又不至于影响了现场采访的整个进度?但我清楚的知道,无论我采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都难免会或多或少的给龙先生带去不悦。是应该尊崇一个记者应有的带动性,主动性?还是应该为了维护采访的完整性而去迎合被访者的情绪?……几乎还在矛盾的挣扎中,直觉告诉我,已经十来分钟了,相对重点的问题也问得差不多了,如果再不问,也许龙先生一句身体不适,我也就只能带着遗憾来结束这次采访了。这时,我忽然想起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主持人张越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希望谈出对方最美的东西,有时为了这么做,我不惜去刺激对方一下,如果我所有的发问都是温吞水的话,我可能什么真实的东西都刺不出来,要知道,光芒的火花是要在撞击之后才会闪现出来的。”没错,我不能被被访者牵着感觉走,我要采访到更为真实,更为人性化的,更具有感官刺激的东西,那才是最吸引观众的有意思的素材,为此,我宁愿牺牲掉所谓的“完整性”。决心已定,于是,带着近乎于歉意的表情,我小心谨慎的抛出了这颗“炮弹”:“龙先生,就像您会把谈话说成谈判一样, WTO似乎已经成为您生命里的一个烙印了。所以我们不得不把思绪再拽回到6年前,很想知道那个时候的您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万千期盼集于一身,压力是不是相当的大阿,最大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您都是怎么去排遣?”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不敬”,龙先生似乎有些迟疑,少了起初的流畅和自然,不知是勾起了他对往昔的回忆,还是不满于我的“不听话”,几乎是在瞬间,表情变得凝重,眼神也飘忽不定,我知道,他在斟酌字词,这让我倍感欣慰,至少,他没有拂袖而去,以媒体对他性格的了解,这不是没有可能发生的事儿。迟疑的,小心的,缓缓地,龙先生开始跟我谈到了那段他似乎并不愿回首的往事,谈到了谈判的艰难,谈到了自己的压力,谈到了家人的担心,也谈到了那些争议……尽管是寥寥数语,但我依然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平静,的确,这不正是我想要的最真实的味道吗?可就在我拿到手的那一刻,不知怎的,庆幸的同时,我心底里却忽然滋生出一股酸楚和自责,是啊,面对这样一个曾经为国家事务而饱经风霜的老人,我是不是太“残忍”了?是不是为了追求节目的精彩而忽视了人性的脆弱,忽视了被访者的感受?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呢?也就在这瞬间的迟疑中,龙永图已经缓缓站起身,我知道,这次我已经没有机会再去弥补了……也许,也不需要去弥补什么,因为我知道,我让大家看到了龙永图的真性情!

 

    采访结束了,可我的心情却变得愈加沉重,这种沉重让我在一些问题上始终都在徘徊,在琢磨,在探寻。类似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一个折中的办法?到底能不能做到两全其美,既能拿到第一手资料,还避免被访人的尴尬?是我的问话有问题?还是方式太直接?是应该放弃所谓的“火花”?还是应该坚持己见,捍卫记者所谓的采访张力,追求精彩的收视率?记得《杨澜访谈录》中一次对成龙的采访,当杨澜问及成龙对“小龙女”的感受时,成龙脸上的尴尬可想而知,但杨澜依然坦然的说,“我也曾这样直接的问过克林顿有关莱温斯基的问题”,言下之意,这个问题我绕不开,即便知道会带给你尴尬,但是对不起,我的观众有兴趣听,即便是克林顿,我也同等对待。正所谓,我的节目我做主。也有人曾批判《艺术人生》中的节目定位,为了让被访人达到情感的宣泄,不惜千方百计去戳人家的痛处,掀老底,揭伤疤,真是哪儿痛往哪儿“贴”,致使《艺术人生》变成了“情感剧场”,不过,起初收效还是不错的,倒还真是发现了明星脆弱的一面,由此也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提高了收视率。可是,久而久之,也不免有造作之嫌。善意的还能接受,明显往“情”上靠的可就让人“敬而远之”了。也许这个问题在我的节目中也没能避免吧。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一档节目真是缺失了“情感”这条线,那还有什么能去打动人,吸引人呢?没有了“哭哭啼啼”,大家会不会觉得不够深刻,不够坦白呢?我想这些的确应该、也需要我在以后的访谈节目中好好去思考,去总结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吧。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