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尼山论坛|借鉴齐鲁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2021年09月28日11:30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周学泽

“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9月27日至28日在山东曲阜举办。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确定主题为“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其中分论题之一是:文明多样性与世界融合发展。

文明的多样性是一种现实,也是基于不同地理环境长期发展形成的结果。根据有关统计,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五六千种语言,这是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呈现。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并将长期存在。

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人类文化之所以不同,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尤其是气候物产之相异而影响其生活方式,而衍生出种种观念、信仰、兴趣、行为、习惯、智慧、发展方向乃至心理、性格之种种不同。文明的多样性是一种现实,但不同文明相互影响和彼此融合也不可避免,而且这种影响和融合始终处于“进行式”。不同文明各有所因,也各有长短,这是相互影响和彼此融合的原因。

齐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的“包容性”可提供借鉴:齐鲁文化以“仁”“和”为核心,“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齐鲁文化的“包容性”来自于其杂糅性:在东西向上,齐鲁文化是夷夏文化结合的产物。周武王封功臣姜尚于临淄,建立齐国;封弟周公于曲阜,建立鲁国。齐、鲁紧邻东夷故地,长期和东夷文化融合发展。在南北向上,齐鲁是南方楚文化和北部燕赵文化的连接点,地处暖温带,四季分明,不冷不热,儒家的中庸思想、“和”的思想的产生,都与此密切相关。齐鲁文化各有特点,齐文化具有兼容性、变通性,是智者型文化;鲁文化具有单一性、守常性,是仁者型文化,齐鲁文化在春秋定型之后,由于山水相连,两种文化不断交流、重叠、有机融合,使其“包容性”更强,为今天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

一是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启示我们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尊重而存在。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味着可以在“不同的基础上实现‘和’”,这就是对“不同”先要理解和尊重,承认“不同”客观存在的合理性,而不是对“不同”采取对抗的态度,这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提供了思想基石。

二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提供了“界限”和“分寸”。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最好的“界限”是什么?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最好的界限其实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前世界,个别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制度和生活方式,采取“俯瞰”而不是“平视”的态度,总想在其他国家建立和复制自己的制度模式,认为可以“一药医百疾”,在对方不同意的情况下,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改造,冲突和战争就在这种状态下发生了。

三是齐国稷下学术精神,为当今世界提供了不同思想和谐共处的典范。文明的不同,包括生活方式的不同,更包括思想上的不同。在我国历史上,齐国的稷下学宫恰恰提供了一个不同思想和谐共处的典范。

2300多年前,齐国建立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曾容纳“诸子百家”中各个学派: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诸家,汇集天下贤士千人左右,其中包括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鲁仲连、荀子等著名学者。稷下学宫以游学为主,来去自由;各家并立,平等共存;百家争鸣,自由辩论;相互吸收,融合发展。稷下学术精神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兴盛繁荣,并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对于今天的“地球村”时代不同文明不同思想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和平对话”的先例,启示我们:不同文明不同思想完全可以和谐并存。

四是儒家重视学习的态度,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渠道。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相互学习是最好的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儒家文化在学习上有不少“心得”。

儒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孔子推崇“让”和“恭”,《论语•学而篇第一》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让”就是谦让;恭,就是予人恭敬,孔子说:恭则不侮。孔子在学习上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随时随地请教,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孔子这种学习态度可以成为文明互鉴的方式。

儒家有一种开放的态度。孔子终其一生学思并进地上下探索着历史运动的发展方向,并以此规定个人的努力奋斗方向。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他详考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殷礼是以夏礼为基础,而又进行了损益,周礼是以殷礼为基础,而又加以损益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后一代总要对前一代的文化遗产加以吸收、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这是孔子开放的历史发展观。

儒家有一种欣赏他人的眼光。孔子编纂的《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比喻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或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文明交流之间,要多吸取别人的长处以提升自己。

儒家有不断创新超越的精神。荀子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学习中有创造,学习中有超越,这样不同文明就能“比翼齐飞”。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这么多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的国家共处“地球村”,要想“相处不累”,就得多从不同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相处之道”。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