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文化自信与旅游使命

2017年12月27日11:15  来源:人民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有休闲旅游的成分,休闲旅游将成为最重要的情绪产业、快乐产业、幸福产业。在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旅游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全面展现了砥砺奋进的五年所取得的卓著成就,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也毫不回避新征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战略取向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矛盾转向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旅游业的改革创新、优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方向性问题。

如何发挥旅游业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扶贫攻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全面开放格局;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改善民生水平、优化社会治理、建设健康中国、践行生态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如何在党的十九大所确定的“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指引下,有效发挥旅游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巧实力作用,在社会保障持续优化、消费能力持续高涨、品质要求持续提升的情况下,找到新路径、建设新空间、营造新生活、迎接新时代,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

一、治国理政新时代需要旅游优化新生活

这次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是体现了另外一种人民至上的家国情怀。报告全文共有203次提到“人民”,有14处明确提到“美好生活”。如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明确地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人民在其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更可以看出民生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的突出分量。

如果说以往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要致力于抓好“生产”的话,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时代,就是要抓好“生活”,人民美好生活在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突出,并提升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生命高度,“突出生产—强调生活—重视生态—丰富生命”的逻辑主线不断清晰。在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如何丰富每一个社会个体的生命将是人的全面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少不了旅游。“吃有肉、住有楼,还有闲钱去旅游”早已是对老百姓心目中的小康生活的形象刻画。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当绝大多数功能性消费都能居家实现的时候,每一个富起来、闲下来的人们,都将有一个走向外部世界的梦想,旅游体验将成为每个人新的追求。生活状态需要平衡,生命状态需要丰富,旅游就是通过人们的空间移动来丰富时间价值的最重要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读万卷书”,透过别人的眼睛来体验时间和空间,更需要通过“行万里路”,站在自己的视角来感悟时间和空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有休闲旅游的成分,休闲旅游将成为最重要的情绪产业、快乐产业、幸福产业。旅游可以“升华我们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休闲的人才是幸福的”。当进入发达工业化和后工业社会的时候,就将进入“追求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尽管会用到很多前工业社会的资源和方式,但却是在更高文明程度上的生活追求。乌镇基于传统文化营造了新的江南生活,莫干山基于生态环境构建了新的乡居生活,拈花湾基于宗教故事构建了新的小镇生活。“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过这种形式上的回归,休闲旅游正在不断地带给这个时代的人们以最需要的恬适、快乐、品质、内省的生活。

二、决胜小康新时代需要旅游开辟新空间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于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当机械革命解放了我们的手和脚,当信息革命解放了我们的大脑,当未来的新革命解放我们的整个身心,当我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的时候,我们将会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安放自己,将如何回答“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将如何关注休闲旅游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广义上的旅游往往被普遍地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人们发展性消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实际上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消费,是通过拓展空间来延长时间,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时间能够活出无限精彩的生命状态。在生产向生活转型过程中,小康社会不仅要解决“货币贫困”的问题,更要解决“时间贫困”和“休闲贫困”的问题,在货币财富增长的基础上,更要致力于增加人们的有效时间和优质休闲等时间财富和休闲财富。当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社会保障目标得以实现,当“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理念得到全面贯彻,将极大地减少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休闲旅游消费的后顾之忧;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为休闲旅游消费提供强大的支付能力和优质的休闲环境。

这些条件的改善,将极大地扩大休闲旅游消费的基础人口,推动巨量的休闲旅游消费市场再上台阶,并对不均衡不充分的休闲消费供给产生更大的压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牢牢把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抓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一生态之“事”,谋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之“功”,做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生态之“实”,需要更开放、务实、科学的空间价值认知和空间利用模式。

“两山理论”实际上是要求摒弃传统的挖金山挖银山的“采矿”模式,采取旅游化、休闲化、度假化的用金山用银山的“用矿”模式。传统发展模式下,“靠山吃山”是耗竭性使用其本体资源;生态文明时代,“靠山吃山”是持续性使用其衍生资源。科学地开发开放“绿水青山”,让祖国大地的每一片优质的“生态空间”都成为人民实现丰富生命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生命空间”,包括如何通过国家公园体制让更多的保护空间“为了人民的利益被批准成为公众的公园及娱乐场所”,显然是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必须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鲜活生动的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成果已经表明,通过旅游化、休闲化的发展来发挥“绿水青山”的社会经济发展效益,通过“与自然协作,体现人文关怀,为游客提供好玩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让旅行成为大多数人的美好生活”,是践行“两山理论”的最好路径之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使人“成为人”,席勒指出,“只有当人在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进入生态文明之后,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方面,除了持续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外,还需要从“人的全面发展”高度进行新路径的探索。当人们感受了工业化发展所带动的城市化的弊端后,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自然生态为本底,以人文关怀为根本,以生活美学为指导,以丰富人生为归依所形成的休闲化、旅游化发展道路,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工业化与旅游化可以是决胜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强国“新征程”上两条并行不悖的发展路径,旅游将为决胜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强国开辟一片崭新的空间。哲学家皮珀曾指出,“闲暇是文化的基础”。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将为旅游化、休闲化提供更多新的资源空间,通过旅游化、休闲化的闲暇时间使用,人们得以培养出洞悉现实世界的能力、以静思默想沉淀下来的智慧、让心灵得到滋养而积蓄更强大的力量,将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提供新的着力空间。

三、文化自信新时代需要旅游提供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报告同时还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将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强起来”不仅在于经济、科技、国防,更在于文化,只有文化上强起来了,中华民族才能有更加强大的基础与磅礴力量。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我们要说,“欲强其国,必先强其文”。文化拥有着不同于经济、科技、国防这些“硬实力”的“软实力”,可以化雷霆万钧于无形、化艰难险阻于无形。

民族复兴有赖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文化理解,旅游则是促进文化理解最好的方式之一,发展旅游能够为文化自信提供充沛的新动能。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目前我国已经是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和全球第四的入境旅游市场。巨量的旅游人群对于文化传播而言是一个最值得关注和利用的空间和路径。发展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厚重的文化变得可以轻松地阅读,就是要通过文化的故事化、文化的科技化、文化的可视化,让文化转变为新时代可以源源不断被消费和吸收的养分,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所领略和理解。当然,无论多么辉煌的文化,只有在有文化的后辈那里才能闪闪发光。如何通过旅游演艺、文创产品以及旅游的主题化体验建构等文化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创新,将规模巨大、快速流动的旅游人群转化为“慢吞吞地关注各地大量零星风味、琐屑世情的陶醉者和凝思者”,是摆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共同的持续的课题。如何通过视角创新、政策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努力,用国际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用国际的视野来组合中国元素,则是通过旅游方式加快对外文化传播,让“文化自信”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文化他信”的重要前提。在相互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友善的国际环境,对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而言,显得至关重要。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在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的新征程中,要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一味地固守不会有出路,而是要秉承知常达变、革故鼎新的精神,用匠心精神创造时代的精品,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新时代的创新和丰富,给未来的历史留下新时代深深的文化印记。因此,在利用传统文化遗产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的同时,也需要通过休闲旅游领域的创新,为未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遗产。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会成为文化自信新时代的新动能。

传统文化可以是文物古迹、琴棋书画,但文化从来不只是凝固于物,而是更多地赋存于人,人才是文化生生不息更重要的传承和呈现。文化传承不能只关注老祖宗(文化遗产)和老天爷(自然遗产),更要关注老百姓身上所蕴含的文化生命力。怎样通过共享经济理念和企业创新机制,让外来的游客“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让老百姓手里所拥有的资源进入文化产品供给的新循环当中去,挖掘和体现出这些旧资源的新价值,将成为目的地文化传播的新课题。

歌德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在迈向新时代的新征程中,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满足,更要深刻领会新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这样,“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精神力量才能持续维系,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马克思说过,“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发展的空间”。旅游是时间消费和空间消费的综合。在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旅游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作者:徐挺厉新建,来源:中国旅游报)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