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寄趣 这些古代灯谜满满都是智慧

2018年03月01日11:06  来源:新华网

灯谜,也称文义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顾名思义,就是将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的谜语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语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那些有趣的灯谜和故事,get一下古代先人的智慧吧!

宋代,游乐场所“瓦舍”兴起,给灯谜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这就促进了灯谜的发展。当时不少的文学家都是制谜高手,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至此,灯谜才真正称得上灯谜了。

灯谜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到了元明清时代,灯谜更是鼎盛发展,每逢元宵佳节之时,各城各镇俱都张灯悬谜,盛况空前。清中叶以后,谜风更是大盛,还涌现出了许多专职谜师。

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名人元宵节猜灯谜的佳话。

最精辟的灯谜

浙江上虞有一古石碑,名叫“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歌颂孝女曹娥所立,碑文生动感人,令人嗟叹不暇。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曾对碑文评价为“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被人补刻在碑文的背面,却无人懂得它的意思。

有一日,曹操杨修二人一起到曹娥庙祭拜,被杨修破解了此谜,杨修对曹操解释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合成为“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就是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是指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繁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辞”。

最简单的灯谜

相传有一年元宵,乾隆皇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佳节。

乾隆皇帝对于猜谜对句颇有研究,满朝文武大臣出的灯谜几乎难不到他,直到走到了大学士纪晓岚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各猜一字。上写: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彷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一时间,满朝文武和乾隆皇帝都被难住了,猜来猜去也不知所云。 最后,纪晓岚揭示谜底,这幅谜联的上联是“猜”、下联为“谜”,合起来就是说“猜谜”。

王吉普:以谜对谜

一年元宵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好朋友王吉普来访,席间,王安石说:“今天是元宵节,我出一谜助助兴——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王吉普想了想,没有说出谜底,却对王安石说:“这样吧,我也出一谜助助兴!”说着,吟出一谜:“东海有条鱼,无头亦无尾,去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

以谜猜谜,好新鲜啊!王安石想了片刻,不禁微微地笑了。原来,俩人所出灯谜的谜底均是同一个字:“日”。

徐文长:出联破谜

明代,每年的元宵节,杭州西湖边都要举行元宵灯谜会。

有一年元宵节,著名画家徐文长路过杭州时,也随众人到西湖边观灯猜谜。在观灯过程中,他见一群人围着一盏大红灯笼争论不休,便挤进去瞧个究竟。

原来灯上写着一副对联:“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打一日常把用物,并用一谜对出下联。”这则灯谜谜面很是平常,徐文长很快便想出了谜底,他上前对出了下联:“乌龙上壁,身披万点金星。”

众人看着这两副灯谜都惑然不解,直到徐文长走后,才有人想出谜底:原来两谜的谜底分别为油灯和杆秤。

下面,进入猜谜环节,请各位网友小试身手,看看这些灯谜,您能猜出几个?

1. 两画大两画小。(打一字)

2. 小小身儿不大,千两黄金无价,爱搽满面胭脂,常在花前月下。(打一文房器物)

3. 上无半片之瓦,下无立锥之地,腰间挂个葫芦,晓得阴阳之气。(打一字)

4. 多一点又冷,少两点又小,换了一画便是木,挟直两边便是川。(打一字)

5. 有面没口,有脚没手,也吃得饭,也吃得酒。(打一家具)

6. 一月复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四口共一室,两口不团圆。(打一字)

7. 少年白发老来黑,有事秃头闲戴巾,凭你先生管得紧,管得头来管不得身。(打一文房器物)

8. 春去也,花落无言。(打一字)

9. 四通八达(打一成语)

10. 古月照水水长流,水伴古月度春秋。留得水光昭古月,碧波深处好泛舟。(打一字)

↓↓↓

灯谜答案:1. 秦;2. 印;3. 卜;4. 水;5. 桌子;6. 用;7. 笔;8. 榭;9. 头头是道;10. 湖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