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丹青写人生——访著名花鸟画家王兴顺

2017年09月27日09:45  作者:徐雁

王兴顺:职业画家,山东嘉祥人,毕业于山东轻工学院美术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盟山东省委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王雪涛研究会特邀艺术家,鲁南画院院长。

“……一湖残荷枯苇挺立在一片茫茫的风雪之中,枯黄雪白交相辉映,雪落压荷,札枝相扶,残而不倒,衰而不竭,色彩沧桑老辣而悠古,画面清静含蓄而深远。有趣的是,一群由北而来的鸿雁在一片宽阔空旷厚厚积雪的冰面栖息停留,或引项高歌,或恬戏相拥,让人一丝寂寞荒凉的心又多出一片温暖……”《风雪宿鸿》有感。

半年前,第一次看到王兴顺先生的《风雪宿鸿》作品时,着实被这幅作品震惊了。正如前文说的“色彩沧桑老辣厚古,画面宁静悠远。”那时就想要写点什么,由于气懒乐闲,时隔半年方才动笔。但脑海还是常常想象画中的意境,画外的艺术家,定是一位心阔如海、静默似水的安闲之人,或许在他身上有不同寻常的故事,不然那种悠远的意境为何自自然然就飘落纸上?遂能催人许多悠古之情怀?

看到这位画家是在2017年5月21日里一则文化新闻中。“春风浓艳——王雪涛花鸟作品展”,在北京荣宝斋隆重举行,作为王雪涛研究会会员及追随者的王兴顺先生被特别邀请参加开幕式,这也是本仪式特别邀请仅有的二十几位著名人士之一。

真正见到王兴顺先生是在课堂上。一如想象中的他,有儒雅文静的外表,深沉含蓄的言语。态度谦和而亲切、语气自然而沉稳。

他讲课气语温和,艺藏于心,心传于情,由浅系深,由表入里,将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到绘画教学之中。边讲边画,技理交融,生动形象的把花鸟形态与画中的点、线、面巧妙统一,形神兼备,气韵不凡。常常是一堂理论伴随一幅作品跃然而出……。

自此后,静听王先生纵论画艺,品藻人物,委实是一种享受。

画有真意,墨皆性情

成为画家,是王兴顺先生儿时的梦想。

喜欢写写画画的大哥是王兴顺最早的启蒙老师,大自然之景又是他最好的课堂。有着绘画天赋的王兴顺对着五彩缤纷的田野花、草、鱼、虫无比喜爱。一只蝴蝶能让他追逐很久很久,一只螳螂能让他分出腿上有几个毛刺,一朵花儿能研究出有多少筋脉、多少花瓣。

几年下来,一只笔就能把身边的花鸟画的灵动秀丽、华彩巧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十几岁时,竟然让村里的大娘大婶们天天追着问他要鞋底花样。到了小学他就能看到什么临摹到什么。成为村里有名的小画家。那时的他还不知道宋元明清的花鸟,更不知道墨骨画法。也不知道有他今后所追随的王雪涛大师的写意花鸟,他只知道喜爱,只知道大自然中的造化之美。为了更细致观察田野中的生灵,他被螃蟹夹过,被蜜蜂蛰过,被蝈蝈咬过……

年少追梦,虽苦尤甜。回忆那段岁月,王兴顺总说大自然是他最好的老师,从小给了他最丰富的感受,让他对花鸟有着深厚的记忆与积淀。加上家教严谨的父亲也喜欢传统文化、喜欢听传统的戏曲。耳熏目染,他又从四书五经、戏曲唱文里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他把这些东西在今后的画作里慢慢的都融进去。

在以后几十年的学习和创作生涯中,他如饥似渴汲取着文化艺术的养分。,他又不停的领略着宋人花鸟的精致,元人绘画的静雅,品读明清花鸟的清逸,研摹任伯年、王雪涛花鸟的鲜活灵动。

艺术的情趣化使得王兴顺的花鸟画更加灵活。清香溢远的绿荷红莲,含蓄缠绵的紫藤凌霄,秀色可餐的大南瓜,山间的野花翠柳,湖畔小憩的鸳鸯,都被他神来之笔浑然天成为艺术的奇花异葩。

王兴顺说:“画花、画鸟,就不把它当成一个物品画成标本,而应赋予它生命、表情,当成一个人去对话,从画中感受到一种精神的东西在交流,一种情感在流淌。”

是的,王兴顺的优势是他从不把画画当作一种手艺,更多的是当做人格去塑造,当成美学去追求,当成修行去琢磨,当成一种人生的命题去书写。所以他的作品能突出地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触碰人内心深处的美感。

征行自有诗,写生即写情

“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王兴顺先生知道作为一个艺术家,仅有着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在艺术创作中更需要敏锐的生活感受,需要从真实生活中去提炼感悟,才能去渲染作品艺术。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王兴顺先生说,闭门造车是做不出好画的。古人如此,今人更是如此。为此征行“觅画”成为他学习创作生涯中最主要的功课之一。

他是一位从田间地头寻找创作源泉和创作欲望及动力的画家。田间地头是他的画板,桃李花木是他临摹的对象,春风雨露是他的颜料。

是的,一年四季,每种花开的时期,他都会抽出几天的时间抱着画夹外出征行寻诗觅“画”、去“追花画蝶”去。

大雪纷飞,他踏雪寻梅,傲雪的梅花有着不一般的意境。寒风萧萧,他写枯荷,残而不倒荷骨铮铮跃然纸上。春风十里,他静坐在梨花、桃花、紫藤、海棠下展素挥毫,让春天更加缤纷浓艳。夏天皎阳似火,烈日下他观看荷花,凌霄,紫薇,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蚊虫叮咬、汗流浃背,而荷花凌霄紫薇等等一幅幅国画,灵动鲜活,有着出奇不意的意境和新意……

从古到今画家们始终都把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的“六法论”作为创作和品画的标准。而气韵生动又是作为衡量画品优劣的标准之首。气韵就是来源于画家对于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就是画家不停的去生活中感受体会,然后通过手中的画笔体现出来。

看过王兴顺先生作品的人都能有着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那种表现在物象上的生命力和精神情感,及画面的空灵感、笔墨变化的韵律感,处处生发着一种动人的力量。

真正懂画的人知道,这就谢赫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有气才能生韵,有韵才能生动,而这些都是他几十年不停去写生,不停的去体验,不停的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来的。

品读王兴顺先生的画作,不管是荷花老梅还是水禽飞鸟,或是兰花秋菊和昆虫,都有着一种清香静雅的气息,淡淡的,斯文的,诗意的,情趣的,让人宁静而致远,散怀而悦心。

2011年,王兴顺先生应《济宁日报》社特邀,把自己多年学习经验及写生临摹的体会一一写了出来 ,并在《济宁日报》书画版“授人以艺”栏目上连载发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不少国画爱好者慕名找到他,要求拜师学艺、指导作品。一些教学机构也前来邀请他去讲课。王兴顺的名字也从此进入更多人的视线。王兴顺先生的花鸟作品也进入更高端的画展及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师古不拘,博学融画

从古到今,有无数名家与大家的作品影响后人,无数后人也在不停的进行学习与临摹。王兴顺先生也和众人一样不停的学习着。他一再给自己说着一个词“侍善而从”。他说,侍是一学习的态度,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敬畏。善,是一种优劣的标准。为此,他在学习中选择,在选择中进行甄别,在甄别中进行临摹,在临摹中进行思考。

师古不泥古。兴顺先生以近代王雪涛大师花鸟画为入手,上追宋、元、明、清花鸟画进行研摹。他深知一个优秀的画家仅有一定的艺术技巧和那点文化功底,是远远不够的,要上升几个层次,还更需要文化知识做为创作的储备,如哲学、历史、美学、文学等等。陆少严说过,画家的十分功夫须得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

于是,历史上有什么大家,何种流派,何种风格,何种画法,王兴顺细细品读。从西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再到近代的齐白石、王雪涛、江寒汀等有关花鸟方面的文章、画作,他细细的研究学习,汲取丰富的营养。

崇尚传统的同时,兴顺先生并不刻板,也不照搬照抄,他善于思变,总是把传统精华的东西吸入到自己的作品里面来。如《秋江遗韵》《旷野春晓》《水阔蛙声远》《花姿禽影》等作品,就吸取了宋代和明清花鸟的画法,同时运用自己的一些写生来的经验进行创新,使作品更加灵动生气,老辣简约、温润有力,清静宜人。

笔墨,传统中国画之灵魂,笔是骨,墨是肉。笔墨不仅是中国画的双翼,也是中国画独特的造型手段,更是中国画的底线和灵魂。兴顺先生细品宋元明清时期的大师名作,研究雪涛大师画中的空灵生动画面气象、变化莫测的用笔、用墨,深深的感受到自己与大师们的不足及差距。

读书,是将画家的作品气象提升为文人画,是改变格局的意义,而写字更具体,笔到那个程度,画作的线条骨力就能到那个程度,有了笔力,那怕只是画也很有看头,没有了笔力,画作就只剩下了形和色的壳,严重的来说就是一具色彩的躯壳,有发肤而没有气息。

于是,兴顺先生还抽出一些时间习字研贴,提高书法功力,增强笔画在绘画中的力度美和厚重感,使之笔性更加鲜活分明。

王兴顺说:“画画就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人的心境变,画风也在变,唯有不变的是,提升自己、提炼自己、让你的心归属自然,归属平淡,画作才能有更好的提升”。

“那些年真的什么也不想,就是想着如何把功底打扎实,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继承下来,传承下去”。

梅花香自苦寒来,历经锤炼,王兴顺的花鸟画的艺术风格更加清新明快、灵动秀丽、华彩巧密、洒脱俊逸、中庸雅致。

近二十年来,兴顺先生的一系列作品先后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国家级展览。

如“2000年中国书画艺术节”,“伟大丰碑全国书画艺术展”,“2003全国中国画展”,“第二届全国山水画展获优秀奖”,“2004年全国中国画展”,“纪念邓小平100周年全国书画展”,“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中国画展”

“黄河壶口赞中国画提名展”,“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和谐家园全国工笔画大展”,“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2011年,辉煌浦东全国画展”,2015年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

名利如浮尘,艺德不压身

王兴顺先生是一位纯净的专业画家。十多年前由于前单位经营不善破产倒闭,当时已小有成就的他,已被多家画廊及一些喜欢收藏的商人看好,多次找他商议想和他一起做点什么,而对传统国画痴迷的他深深知道,一个画家一旦踏进市俗的潮流,精神及思想意识里就很难有宋元明清传统国画里的那种清静雅致、淡泊??的东西。想到自己苦苦追寻的梦想,想到人更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心声去做事做人,他婉言谢绝邀请,潜心研画,苦学技艺。

一些亲人和朋友都不理解,甚至用异样的心理来猜度他,规劝他,但他内心笃定。因为精神的东西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

王兴顺先生为人谦和,做事低调,质朴中庸、不计名利,曾见王兴顺先生画作上有一方边章“安贫乐道”。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画画就是他的生活来源。很多的时候他手中的精品画作被一些不识相的人以极低的价格想拿走,并以宣传为由相交换。但他却坚持自守。为此,很多的人都不理解,说让他们给你宣传一下也好啊,总比空放着没有效益要好,但他却说,我虽无法与明朝徐渭大师相比,但文人精神骨子里的东西不能放低身价,精心研出的作品不能廉价出卖。不然,文化就会没有任何品位了。

很多的时候,王兴顺先生又是非常大气和大方的。汶川大地震一发生,他首先就把自己珍藏的几幅精品佳作捐出进行义卖,首开中国美术网络赈灾义卖的先河。每年他都积极参与市政协、市文联等单位组织的文化下基层活动,到乡村、工厂、部队、社区、学校进行义务作画写字。济宁民盟,老年大学,一些中小学,邀请他去讲课,他什么都不问放下手中正在创作的画作,义务前去进行讲课。

随着名气的增加,慕名前来求教的人越来越多,过多的应酬已严重的影响了他的正常学习和创作。但他总是不厌其烦的解答每个爱好者的问题,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有的学生,很有绘画天赋,家庭较为困难,惜才爱才的他,却总是从自己的画作费用里帮助学生。如今,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湖北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的他们,每到假期都来看望恩师。

有人说,他是一个奇人,一个心里只有画的纯净奇人。有人说,他是一个痴人,一个认画不认人的人。

画品如人品,品画如品人。一个精神和意识里纯净的人,他人也一如他的画一样清心明透。

名利如浮尘,艺德不压身。

他就是鲁南画院院长,著名花鸟画家——王兴顺先生!

一个纯净的画家。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