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彼流水 其流汤汤 ——读郭睿水墨画随想

2017年06月15日11:39

沔彼流水 其流汤汤

——读郭睿水墨画随想

作者:周咏平

播读:老铁

偶尔无事闲翻案头师友赠送的画册,不免睹画思人。近几年郭睿兄的《雪泥鸿爪》和《墨守我心》我翻得比较多。遐想抚卷之际,画坛旧事佳作,往往犹如时光从纸上袅娜漫漶而来,直追美术史上的诸多画家及其画作来。

  

 

我一直以为画册《雪泥鸿爪》有一种来自时光深处的宁静素朴。《秋声图》和《花香袭人》所渗透出来的古色古香、法度严谨和空灵窈远,仿佛把我带入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极致唯美主义的高峰——宋代艺术境界的高度与纯粹之中。 像“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远《梅石溪凫》和《山径春行图》的超凡脱俗,及那个时代其他诸多画作一样,让人眼前倏然眼前一亮;那一枝一鸟、一水一鱼的构图,却使联想起唐人诸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之类的篇章佳句。

  

 

每次拜读他的《湖上清风图》、《 春雨朦胧》和《春风无尘》时,都会被画面里游刃有余、行云流水般的线条所感 动。那长长的、像是在风中摆动的柳枝,与“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里那用长线条画出的沙洲 ,难道不是异曲同工?只不过郭睿画柳枝的线条多带几分水气罢了。他绘画中体现的“书法 用笔”、“线条的抒情性”,却分明透着明代陈淳那秀逸、清纯淡雅的“勾花点 叶”的神韵。

“骨气形似,皆归乎用笔”。一次《美术观察》记者采访陈绶祥老师时问:“为什么我们当代很多国画不耐看?”陈老师答曰:“因为现在的画家普遍不注意用笔。中国画可说是一种人文符号,中国画没看头儿,它的根本原因就是在用笔上没有巧妙之处、没有深度、没有广度,没有控制力。”而从郭睿的绘画的用笔及诸多的题款上不难发现, 他在由书法而来的线条上是下过硬功夫的。

为了进入中国绘画之大道、境界的纵深腹地,郭睿不仅把书法列入长期的功课, 而且一直在做其他如古体诗词、戏曲等画外之功。比如,为向林冠夫先生学习国学等传统文化菁华,几年来一直客於京华等。从他的近几年创作的带有浓厚书卷气的画作,及大量的为行家所首肯的古诗词作品来看,他已迈过了 一个令许多当代书画家难以逾越的文化门槛。

随着在诸多方面的积累和成熟,他的绘画用笔更加洗练,绘画语言愈加丰富而鲜明的个体特征。郭睿善于画鸟, 几笔之下,可爱的“小生灵”便跃然纸上。 目睹纸上思索、期盼、欲飞、略孤独感状 的小生灵,我有时会把他和法常笔下超然物外的步鹤和“八大山人”那冷峻的白眼鱼做比较,甚至会静下心来跟它们交流,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喜怒哀乐。这些“小生灵”,已不只是停留在笔墨表层,而是忘记了“骨法用笔”和“墨分五彩”等 笔墨技巧,更多的让人想到了人与事,想起了画者,想起了自然,彷佛进入庄周“蝶梦”之中的怡然或疑惑。也许,一张画能让人作如此之想,氤氲其背后的,应该是画者的一种境界和画作的一种高度抑或一种令历代文人骚客醉心其中的人文情怀吧 。

我时常想,郭睿顺着中国绘画文化长河一路跋涉下来,於每个要害抑或细节驻足流连、耳鬓厮磨、忘情採撷,他的行囊才如此丰满和沉重,画路才如此纯正而开阔。某位美术评论家说:“有家数就是有家教!”从这个意义上说,郭睿够有“家数”!一次在德州到济南的旅途中,跟郭睿交谈,我说:“画到一定程度就不光是画画的问题,而是做人的问题了。”郭睿说:“人做到一定程度, 才谈画画的问题!”原来他也一直是以画品之上的“ 人品为上”的。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里说:“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 ;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明朝文徵明也说过:“人品不高,用墨无法。”这些中国历代画家所崇奉的精神法则,隐现於郭睿作品的线条筋络之中,其画路纯正的根源便是应该有之义了。记得陈绶祥老师在常州的一次讲座上说:“像郭睿这样的画风在当今画坛上是很少见的,很有当代意义!”陈绶祥老师对郭睿关爱了解至深,大概亦是从其画品之於人品及其笔墨关系上来说的吧。

在当下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文化背景下,像郭睿那样立足於中国传统绘画特点,凭借汤汤源头活水,始终坚持自己的审美取向,不受浮躁一路的流行思潮左右,不做哗众取宠状,不刻意所谓的“创新”之举而故作惊人语的画家的确很少, 但这却是一位优秀画家所必备的艺术质地和必要的艺术眼光。简言之,之於几千年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作为一位优秀的画家,怎样站在自己所处时代的土壤上,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一种文化和自我平衡,落实到一笔一画的个性之中,落实到笔墨和线条的人性和人品之上,这需要一种成熟艺术家的眼光, 除了人们常说的要对自己的民族绘画有自信,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更要有自信之外,更要把这种显得有些虚无主义的形而上的自信,落实到艺术家的举手投足与艺术美学架构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可以说,这也是当代优秀画家,熔铸自己独特画风的思想动力。郭睿正是以艺术上的身体力行和胼手胝足,使其作品枝繁叶茂而日臻一种完美的艺术境界,一个成熟艺术家的人文思想轮廓也呈现得日渐清晰。这亦是我未免时常沉浸而陶醉於其艺术境界如浴林沐风的原因之一罢。

 

  

  

 

 

  

 

本文作者,周咏平

1991年毕业于温州大学美术学院

曾先后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

和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

出版个人作品集《观山》

另有文章作品散见于《中国书画》、《中华书画家》、《中国教育报》、《中华儿女—书画名家》等。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