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浸润万重山——访山水画家张继华

2016年09月14日11:47

水墨浸润万重山——访山水画家张继华

他是一名画家,面对大山,却久久不肯动笔。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和大山对话的感觉。

山风怒号,松柏遒劲,云蒸雾涌,泉涧交汇。莽莽苍苍分布着九个山头的九仙山,永远是这样的风景秀丽。清晨,晓色云开,浓雾渐稀,阳光如同一把利剑照在青年画家张继华的脸上,在他身前身后怪石嶙峋,沟深壑秀,形态各异。

《裁来闲云妆青山》

其实,张继华对九仙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如同像自己的手掌那样熟悉。可是,他仍然还是那么痴迷地站在那里,如同对待初恋中的情人那样单纯,也像一尊雕塑那样厚重。

张继华在思考。

他是一名画家,面对大山,却久久不肯动笔。

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和大山对话的感觉。

每次画画之前,他总是这样长久的观察,思考,他似乎要和这山,这水,融在一起。

《画里云烟》

《莫道九仙无逸境》

张继华开始动笔。此刻的他,已经很少去看眼前的山河景物。山,已经通过他的笔,进入他的画面,进入他的世界。他运用晕染的方式消弱线条,让画面既有具体景物,又有朦胧意境。他尽情地大湿大水的泼洒,一任水的自由漫漶,一任墨的随意撞击,破渍,把胸中的逸气融入画面中,使画面浑然天成。然后添加整理,构成了一幅水墨淋漓,淡雅朦胧的艺术佳作。此刻的张继华是从容的,他置身于山中却置心于画面。很快作品完成了,站在画面前,有一种蹑虚御风飘然而出的感觉,恰如同苏东坡所描绘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文人都喜欢称兄道弟,画家更是如此。

张继华却很少这样,甚至,他常常用他那带有浓重临清口音的方言称呼你为哥或者直呼其名。

就这样朴实的张继华,他的画却充满了意境和灵动,让我们体会到他的内心是多么的丰富和深沉。

只有这样淳朴的人才能画出这样素雅的画:无垢无尘,空山日月,物我两忘,与天地精神独往来。

只有这样洒脱的人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俊逸明朗,凌波微步而足已纵横江湖。

只有这样坦荡的人才能画出这样的画:淡墨疏笔,以简驭繁,涵纳百川……

张继华是典型的学院派。

出身于高校,就业与高校,自从进入大学校门便一直未曾离开过象牙宝塔。

《闲云戏悠山》

继华和许多学院派画家有所区别的地方,就是他善于思考,那种近似于文人画派的思考。只不过他思考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冥化融合。长期的思考和读书,造就了张继华与众不同的文才,他可以写下自己对画,对艺术史的认识,也可以为别的画家作品写评论艺。

《云戏一》

学院派如果放之于武林之中,就是被奉为少林武当之类的名门正派。学院派的作品都有一种最为正大光明的武器,被称之为传统。继华对于传统是这样评论的:传统,它本身是一个活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改变,人们主观上会给它注入新的内容也会扬弃一些东西,前辈传火于薪,后辈只有不断的向火中续薪,才能使火种熊熊燃烧。这种传火于薪的认识,就是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前进的号角和方向,于是,我们看到了张继华一次次的突破,他沉入传统,锤炼出熟练的技巧和手法,他又走出传统,让作品中增添了更多个人的气质和灵魂。他笔下的山水就像婴儿般的眼睛清纯透澈,抚慰着那些躁动不安的灵魂,他用机灵轻逸的笔墨诠释着喧嚣、繁华的现代文明之外的野山野水,诠释着离我们既遥远又近在咫尺的协调,平衡和生活原始状态的纯真。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继华以一颗赤诚的心和山水相浸润,纯净着观者和画家的灵魂。

刚过40岁的张继华,作品已经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浙江博物馆、山东省美术馆等全国各大展馆,画廊中展出,也出版了画集,完成了数篇论文,并且在艺术风尚,当代艺术文献等杂志做了相关的专题报道,可谓青年才俊了。山水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陶冶情操的道场,是立志的神坛,张继华已经执著地走进中国山水画这座崇山峻岭之中,并且将不断地绘制出温柔而迷离的美丽画卷,绘制出令人神往的山水境界,让我们期待着。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