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林的音乐人生 让作品比生命更久长

2016年08月12日11:39  来源:首都文明网

  

  “好音乐要经得住时间的淘洗”,这是付林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感悟、体验和笃行着的文艺创作标准,寥寥十余字,道出他以质为根、以精立业的自我期许和严谨审慎、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态度。 

  好作品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源头和根本便是将其创造出来的艺术家本身。那些厚重深刻的鸿篇巨制、魅力无穷的传世经典,无不是创作者以其过硬的专业水平和敏锐的艺术素养锤炼而成,灵光一现的另一面是久久为功。所谓“打铁先需自身硬”,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这需要文艺创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蓄“力量”,破除畏难情绪锐意进取锻炼“胆量”,沉潜钻研自我砥砺甘于“吃苦”,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锻造自我,提升艺术创造能力。当美妙的音乐世界从收音机中向付林缓缓展开,如果不是他努力坚持小心呵护,这兴趣早已熄灭在故乡的凛冬。从几毛钱买一支竹笛自学,到偷听大学生吹笛继而拜师,到入学军艺系统学习,再到辗转巡演实战苦练,一路走来,付林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利用和创造条件不断充实自己,让最初的一星闪念茁壮成一腔热望,自己也从业余爱好者成长为专业创作者。音乐是他幼时贫寒生活中最鲜丽的花朵,在他此后的人生路上更源源不断地馈赠以清芬,当初的纯粹兴趣也成为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有了过硬的专业素质,并不意味着好作品就能手到擒来。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所谓“天马行空”的神思,仍然来源于现实生活。这要求创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体验,感受生活最真实的气息与脉搏,在泥土芬芳中、在血脉相亲中丰富阅历激发灵感,为创作做好“原始积累”,如付林所说,“你得真正到最基层去”。我们经常听闻作家为了作品能真实还原而进行实地考察,演员为贴近角色而到特定环境中体验生活,都是将创作沉入生活的生动注脚。在这一过程中,创作者得以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我们历来有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传统,而了解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正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这要求创作者在体验和了解之后,还能深刻自觉地贯彻到具体的创作行为中,不仅要在作品中反映群众呼声,更要有意识地根据群众需求进行创作,像付林那样,“战士们需要什么,我就创作什么”。在第一线、最艰苦的地方为部队战士巡演,让付林不仅丰富了阅历,更牢牢把握住创作的方向和路径,为他的进一步成长奠定了现实基调,打下了坚实基础。 

  好作品不是各种要素的堆砌相加,就像有的文章乍看精雕细刻辞藻华美,却匠气十足,毫无感染力,甄别的关键在于创作中是否用心用情,在传播中是否能传递真情和力量。几千年前的诗文能传诵至今,几百年前的乐章仍拥趸甚众,几十年前的影视经典也经得起时时翻检,无外乎创作时“写心”,灌注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审美体验,传递着共通的价值观念,引发不同时空的共鸣,故始终蕴涵激荡人心的力量,余味回甘。现在许多创作者早已忘了创作的本质,将其当做谋求利益的工具,炮制出的是快餐文学、口水歌曲、爆米花影视作品,只值一哂。付林始终坚持以我笔写我心,并将创作纯粹化,追求言志载道与审美愉悦兼容并蓄、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谱写出的歌曲才拥有了令人难忘的艺术魅力。 

  文艺事业的长久发展,既需要从业人员继承和发扬,也需要受众的支持和参与,一类角色缺失,则或将导致精神荒漠,或将导向曲高和寡。身为文艺创作者,付林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通过举办培训班培养新人提携后辈,还借助互联网开办网络音乐学院,让更多人能获得最好最便捷的音乐辅导。尤其后者,不仅能助人圆音乐梦,还能通过普及音乐教育,提升人群的整体审美能力,反过来激励和促进音乐事业推陈出新,向着更高水平发展。就此而言,这一音乐教育理念与他的作品一样珍贵。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如是说。的确,历史长河星辉璀璨,以文传世者不知凡几,用心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将享有比生命更久远的时光,为无数人所铭记。(应画未)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